时间: 2025-05-04 03:31: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31:24
流尘集宝鉴,尘昏鉴不昏。
织泥落清水,泥浑非水浑。
人能辨二物,相与自忘言。
二物不能辨,悠悠何足论。
无为舍其内,逐外取烦冤。
尘埃聚集在宝镜上,虽然尘埃模糊了镜面,但镜子依然清晰。
泥土落在清水中,虽然泥水混浊,但泥土并不等同于水的混浊。
人能够分辨这两种事物,因此可以相互忘却言语。
而如果这两者不能分辨,空闲的时间又有什么值得讨论的呢?
不妨放下内心的烦恼,去追逐外在的纠纷。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以《资治通鉴》著称,专注于历史及治国理政。他的为人处世及文学风格以理智、清晰著称,强调实事求是。
这首诗作于司马光晚年,时值他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诗中反映了他对内心世界和外部事物的思考,表达了对真相与表象、内心与外界的辩证关系的理解。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们如何看待事物的本质与表象。开头两句通过对宝镜与尘埃、清水与泥土的对比,揭示了表面现象与内在真实之间的关系。尽管尘埃和泥土会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判断,但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够洞察到事物的本质。接下来的两句则进一步引申,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强调了辨识能力的重要性。最后两句则带有一种超然的态度,提醒人们在纷扰的外界中应当保持内心的宁静,放下无谓的烦恼,关注内心的真实感受。这首诗以其哲理性和思辨性,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人生的思考与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内心与外界、真实与表象之间的关系,强调内心的宁静与智慧的重要性,鼓励人们超越外界的纷扰,寻求内心的真实感受。
"流尘集宝鉴"中的"宝鉴"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人能辨二物",是指什么?
"无为舍其内,逐外取烦冤"的意思是?
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亦表现了对自然的思考与内心的宁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在李白的《月下独酌》中,则展现了诗人对孤独与自我反思的探索。两者都与司马光的诗有着相似的主题,但各自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