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32: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32:59
画堂春
——杨圻
算来一语最心惊,今生同死同生。
八年说了万千声,一一应承。一一都成辜负,教侬若可为情。
人间天上未分明,幽恨难平。
这句话最让人心惊,今生无论生死都是一起的。
八年来说了无数次,一次次都回应了,却一次次都成了辜负。
那你若能为情而活,又该怎么办呢?
人间与天上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幽深的怨恨难以平息。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表达了一种深切的情感和对情感的反思,与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爱恨交织主题相呼应。
作者介绍
杨圻(约1620年—约1690年),字子瑜,号存斋,清代诗人。其作品多以情感细腻著称,擅长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清代,正值人生变迁,作者通过对情感的反思,表达了对爱情的失落与无奈。
《画堂春》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整体上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深切思考与无奈。诗中“今生同死同生”一句,展现了人们对爱情的渴望与期待,生死相依的情感态度让人感受到一份坚定。而随后的“八年说了万千声,一一应承”,则揭示了爱情中承诺的重要性,也暗示了这些承诺在现实面前的脆弱与无力。最后的“幽恨难平”则是对这段感情无法释怀的深沉感慨,流露出一种悲伤而又无法言喻的情感。整首词通过对比与反思,构建了一幅复杂的情感图景,既有甜蜜的回忆,也有深深的遗憾,表现了爱情的多面性与深刻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如“同死同生”与“幽恨难平”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张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爱情的承诺与失落展开,探讨了人间情感的复杂性与脆弱性。通过对时间的回溯与情感的反思,表现了对爱情的深切思考与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今生同死同生”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生死相依
B. 爱情的疏远
C. 对生活的无奈
“一一都成辜负”指的是什么?
A. 所有的承诺都未能实现
B. 对方的背叛
C. 时间的流逝
“幽恨难平”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怎样的态度?
A. 释怀
B. 无法忘怀
C. 忘记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杨圻的《画堂春》更加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承诺的失落,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了对爱情的直接思念与感伤。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情感深度与艺术风格。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