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31: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31:04
窗前一丛竹。青翠独言奇。
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月光疎已密。风来起复垂。
青扈飞不碍。黄口得相窥。
但恨从风萚。根株长别离。
窗前有一丛竹子,青翠挺拔,格外奇特。
南边的竹叶与北边的竹叶交错,新的竹笋与旧的竹枝交织在一起。
月光时而稀疏,时而浓密,风来时竹子摇曳低垂。
青色的竹叶在空中飞舞并不妨碍,黄色的小鸟在此相互窥视。
但只惋惜因风的吹拂,根株却已长久分离。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坚韧和节操,常被用来表达诗人对理想与人格的追求。诗中提到的“月光”和“风”则是自然界的典型意象,常常被用作抒情的背景。
作者介绍:
谢朓(464年-499年),字希声,号紫云,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最初生活在南朝齐、梁时期。他的诗歌以清新、俊逸著称,深受后世推崇。谢朓的作品常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咏竹诗》可能是在谢朓的某次静谧的夜晚写成,窗前的竹子引发他对生命、自然和孤独的思考。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竹子的形态,也流露出诗人对离别和孤独的感慨。
《咏竹诗》以“竹”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开篇“窗前一丛竹”,突出了竹子与诗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竹子不仅是自然的象征,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接下来的描写“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生动地表现了竹子的生长状态,体现了生命的交错与和谐。
“月光疎已密”一句,描绘了月光在竹子间的变化,给人以幽静而又富有变化的感觉,暗示着人生的无常和瞬息万变。而“风来起复垂”则将自然的力量引入诗中,表现出风对竹子的影响,象征着外界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最后两句“但恨从风萚,根株长别离”则让整首诗回归到诗人的内心,表达了对离别的惋惜和对孤独的感慨。竹子的根株虽然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却因风的吹拂而长久分离,隐喻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孤独。整首诗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使其具有深邃的哲理意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通过竹子的描绘,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孤独与离别的深切感慨,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南条交北叶”主要描绘哪种景象?
“但恨从风萚”中的“恨”字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在王维的《竹里馆》中,同样以竹子为主题,但更多地表现了寂静和闲适的生活,而谢朓的《咏竹诗》则更侧重于抒发内心的孤独与离别之情。这两首诗都通过竹子这一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却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前者显得宁静和谐,后者则更为感伤。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