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58: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58:44
燕地逢君晚,秋来樽酒期。
桂花相对夜,烽火共忧时。
月隐长安树,云低太液池。
谁能上封事,独有纳言知。
在燕地与你相逢已经很晚了,秋天来临,我们约定共饮美酒。
桂花在夜晚相对而开,烽火连天使人忧虑。
月光隐没在长安的树下,云层低垂在太液池上。
谁能上奏朝廷的事情,只有纳言才知晓其中的秘密。
谢榛(公元1487年-公元1556年),字宗彦,号白华,明代诗人。少时以诗才闻名,仕途不顺,后归隐山林,著作颇丰。他的诗风清新淡雅,擅长描绘自然景物,融入个人情感。
此诗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借助与友人相聚的场景,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友谊的珍惜。诗中描绘的秋夜,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诗人通过与友人的相聚,展现了深厚的情谊,同时又流露出对时局的忧虑。首联“燕地逢君晚,秋来樽酒期”,点明了时间与地点,描绘出诗人与友人相逢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温馨而又略带惆怅的氛围。接下来的“桂花相对夜,烽火共忧时”,则展现了桂花的芳香与战火的对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暗示着诗人对国事的忧虑。
中间两句“月隐长安树,云低太液池”描绘了月光与云雾的景象,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压抑的意境,隐含着诗人对长安的思念及对国事的关切。末句“谁能上封事,独有纳言知”则表达了对政治的无奈,诗人感到即使心有所念,也无力去改变现状,只有那些在朝中的人才能了解真正的国事。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自然的美好景色,也有对人事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敏锐而深刻的观察力与思考能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美景与战乱的忧虑,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体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刻思考与无奈。
诗中提到的“燕地”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江苏
B. 河北
C. 浙江
D. 广东
诗人在秋夜中与谁相聚?
A. 家人
B. 朋友
C. 随从
D. 文人
“烽火共忧时”中“烽火”象征什么?
A. 战乱
B. 喜庆
C. 和平
D. 自然灾害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友谊的珍惜
B. 对国家的无奈
C. 对个人成就的自豪
D. 对生活的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