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53: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53:27
岘山
大名终不灭,堕泪此山碑。
后进才非乏,风流尔足师。
古堂阴汉水,新路改城池。
回首隆中接,秋云两处垂。
这座山碑上铭刻的“大名”永不消亡,我在这里泪流满面。后辈的才华并不缺乏,你们的风流才华值得我效仿。古老的堂阁阴影下流淌着汉水,新修的道路改变了城池的面貌。回首往昔,隆中与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秋天的云在两个地方低垂。
作者介绍:
李梦阳,明代诗人,字子华,号梦阳,常以豪放的风格和清新的意象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物及人生感悟,作品充满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
《岘山》是在李梦阳游览岘山时创作的,诗中表达了他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以及对后辈才俊的期望,充满了对人事变迁的感慨。
整首《岘山》运用优美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追思与对未来的期待。首句“大名终不灭”彰显了历史名声的永恒,而“堕泪此山碑”则引出了诗人对古人事迹的感怀。李梦阳在诗中提到“后进才非乏”,显示出他对年轻一代的认可与鼓励,暗含着对后辈的期望与祝福。
接下来的“古堂阴汉水,新路改城池”,通过对古老与现代的对比,展现了历史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带给读者一种时空交错的感受。最后一句“秋云两处垂”则在意境上升华,秋云的低垂仿佛在诉说着离愁别绪,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思考的氛围。
诗歌整体上融合了对历史的敬仰与对未来的展望,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敬仰、对后辈的期待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观和人文情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大名”指的是?
A. 地名
B. 人名
C. 名声
D. 组织
诗人对“后进”的态度是?
A. 消极的
B. 否定的
C. 期待的
D. 不关心的
“古堂阴汉水”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A. 现代城市
B. 古老的宁静
C. 战争场景
D. 自然灾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高》相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悟,但李梦阳的《岘山》更侧重于对后辈的期待和历史的传承,而王之涣则更多表现了个人的孤独与壮志未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