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34: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34:59
杏花天(重午)
作者:吴文英 〔宋代〕
幽欢一梦成炊黍。
知绿暗汀菰几度。
竹西歌断芳尘去。
宽尽经年臂缕。
梅黄后林梢更雨。
小池面啼红怨暮。
当时明月重生处。
楼上宫眉在否。
在幽静欢愉的梦中,梦醒时分,仿佛变成了炊烟里的黍米。
我知道那绿意在水边的小路上又暗淡了多少次。
竹林西边的歌声断了,芳香的尘土也随之而去。
经过多年的宽恕与释怀,心中的怨愤已然解开。
梅花已黄,后山的树梢又迎来了春雨。
小池面上,红色的花儿在黄昏时啼哭,怨怼着这暮色。
那时的明月再次升起时,是否依然在楼上,宫女的眉梢间?
作者介绍:
吴文英(约 1250-1300),字文英,号清真,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其作品以词风清丽、情感细腻著称,常描写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画面感。
创作背景:
《杏花天(重午)》创作于重午节,这是一个传统节日,象征着阳光与生机,诗中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生活的思考。
《杏花天(重午)》透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流逝的深刻感触。诗中以“幽欢一梦”开篇,将梦境与现实交织,营造出一种朦胧而静谧的氛围。接下来的“知绿暗汀菰几度”,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出岁月的无情以及生存的寂寞。诗人以竹林西边的歌声断绝,暗示着美好的事物已然消逝,伴随着芳香的尘土去向何方,给人一种失落感。
“梅黄后林梢更雨”一句,象征着春天的再来与生命的复苏,然而“啼红怨暮”又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哀伤。这种矛盾的情感体现了诗人的内心挣扎与对生命的深刻思考。最后一句“楼上宫眉在否”,以询问的方式,留下了无尽的思索与遐想,似乎在追问那个曾经美好的时刻是否依旧存在。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又有对人情的深刻反思,展现了宋代词人的艺术风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幽欢一梦”比喻梦境的美好,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对仗的使用也使得整首诗的韵律感更强。
主题思想:
诗歌主要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感伤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诗词测试:
诗中“幽欢一梦”的意思是什么?
a) 现实的欢愉
b) 梦中的快乐
c) 失去的快乐
“竹西歌断芳尘去”中的“芳尘”指的是什么?
a) 美好的事物
b) 过去的回忆
c) 自然的景色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对比
b) 比喻和拟人
c) 排比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吴文英的《杏花天》更侧重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而李清照则更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