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53: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53:18
赠申孝子世宁
六月烈日日正中,
时有叛将号群兇。
平人血染大溪浪,
比屋焰照鹅湖峰。
白刃纷纷避行路,
六合茫茫何处去。
妻见夫亡不敢啼,
母弃儿奔那忍顾。
药市申公鬓有霜,
卧病经时不下床。
平生未省见兵革,
出门正尔逢豺狼。
豺狼满市如流水,
追索金缯心未已。
可怜累世积阴功,
今日将为兵死鬼。
世宁孝行何高高,
慨慷性命轻鸿毛。
尔时自欲赴黄壤,
欣然延颈迎霜刀。
至孝感兮天地动,
白日无光百川涌。
三刀不死古今稀,
一命自有神灵拥。
群贤激赏争作歌,
要使汝名长不磨。
何时上书达天听,
诏加旌赏高嵯峨。
在烈日炎炎的六月正午,
时常有叛将呼号成群。
平民的鲜血染红了大溪,
房屋的火焰照亮了鹅湖的峰顶。
白刃纷飞,行路者无处可避,
四周一片茫茫,去向何方?
妻子见丈夫死去不敢哭泣,
母亲抛下孩子逃命又怎忍心回头?
药市中的申公鬓发已白,
卧病在床久未起身。
一生未曾见过战争,
出门却正遇上豺狼。
豺狼在市面上如同流水般,
追索财富之心始终未停。
可怜我积累的阴功,
今日竟将化为战死的鬼魂。
世宁的孝行何其高尚,
慨然将性命视如鸿毛。
此时我本想赴黄泉,
欣然迎接那锋利的刀锋。
至孝之举感动天地,
白天失去光彩,江河奔涌。
三刀不死的事古今罕见,
一条命自有神灵庇护。
群贤激动赞赏争相歌唱,
要使你的名声永不磨灭。
何时能上书到天听,
诏令赐予你高额的奖励。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南宋著名词人和诗人。他以豪放、激昂的风格和深厚的爱国情怀著称,作品多反映当时国家的动荡和民众的疾苦。
《赠申孝子世宁》写于南宋时期,正值国难当头,民生困苦。辛弃疾通过对申世宁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忠孝之士的钦佩及对时局的忧虑。
这首诗通过对战乱和忠孝的描绘,呈现出辛弃疾内心深处的愤懑和悲痛。首联“六月烈日日正中,时有叛将号群兇”开篇即设定了战乱的背景,描绘出那种被战争摧残的景象。接着用“平人血染大溪浪,比屋焰照鹅湖峰”展现了战争的惨烈,平民的鲜血染红了江河,火焰映照着山峰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中段描述了战乱对家庭的影响,“妻见夫亡不敢啼,母弃儿奔那忍顾”,家庭破碎,亲情的悲痛被深刻表现。辛弃疾通过对申世宁的赞美,强调了“至孝感兮天地动”的主题,表明在乱世中,忠孝之道仍是人们心中最崇高的信仰。
最后,诗人以“群贤激赏争作歌”作结,表现出对世宁孝行的认可和对未来的希冀,期待他的名声能够流传千古。
全诗通过对战争的描绘,展现了忠孝的最高理想和对国家、家庭的深切关怀,表现了辛弃疾对于时局的忧虑和对忠臣孝子的深刻赞美。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豺狼”主要指代什么?
诗中“六月烈日日正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景?
辛弃疾的《赠申孝子世宁》和杜甫的《春望》都表现了对人间苦难的深切同情,但辛弃疾更为强调忠孝的精神,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和社会的悲剧。
以上是对《赠申孝子世宁》的全面解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