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2:28: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2:28:44
瘦马飘摇屡往还,
疲劳专为访名山。
须知筋力行将老,
渐恐峰峦不可攀。
蜡屐早能寻胜概,
弹冠悔更落尘寰。
幸依贤者为东道,
大得逍遥水石间。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游山归来的途中,感慨自己年岁渐长,体力不再,难以再攀登高峰的无奈。虽然马匹疲惫,自己也感到疲劳,但仍然愿意寻访名山大川。作者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正在衰退,渐渐感到难以再攀登那些高耸的山峰。虽然早已习惯了穿着木屐欣赏名胜,但在尘世间的繁忙中,心中却感到惋惜。幸好能依靠贤者作为旅伴,借此机会在水石之间得到了逍遥自在的乐趣。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闻名,主张以史为鉴,注重治国理政。其诗词风格沉稳、典雅,常蕴含哲理。
这首诗是在王秀才的邀请下,司马光游览名山归来时所作,反映了他对人生、岁月及自然的感悟。在游历名山的过程中,他体验到了身体的疲惫与心灵的向往,对自然的逍遥心情与世俗的烦扰形成鲜明对比。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描绘,展现了游历的过程和对人生态度的反思。开头的“瘦马飘摇屡往还”描绘了行旅的艰辛,表现出作者在面对大自然时的渺小与无奈。接下来的“疲劳专为访名山”,则暗示了游山的目的和意义。在诗中,司马光意识到自己日渐年迈,虽心向高峰,却已力不从心,这种无奈使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诗中“蜡屐早能寻胜概”的描绘,反映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尽管他已不再年轻,仍想寻找游历的乐趣。而“弹冠悔更落尘寰”则表现了对世俗名利的反思,体现了哲理的深邃。换句话说,作者在追求自由与自然的同时,也在思考人生的意义,感受到一种超脱的境界。
结尾的“幸依贤者为东道,大得逍遥水石间”,则是对友谊与陪伴的赞美,表达了在人生旅途中,有贤者相伴,能够得到心灵的慰藉与逍遥,显得尤为珍贵。整首诗在意象上蕴含了自然之美、岁月之无常和人际关系的珍贵,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和对生活的深刻体悟。
整首诗以游山为背景,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时间的关系。通过对身体衰退的感慨与对自然的向往,反映出人生的无常与哲理,展现出作者追求逍遥自在的内心渴望。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蜡屐”是什么?
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