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2:34: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34:29
若以色见我,几于貌失人。
林公少须发,澄观欠冠巾。
如果用外貌来判断我,几乎会因我的容貌而失去真性。
林公的胡须少,澄观的头上缺少帽子。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子翚,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他的诗歌以豪放、清新著称,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索。
创作背景: 《杂咏一百首》是刘克庄在宋理宗时期创作的一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个人的情感。此首诗通过对外貌的反思,传达出一种对内在修养和品质的重视。
这首诗通过对比外貌和内在的关系,深刻地探讨了人们常常因为容貌而误判他人的现象。诗的开头“若以色见我,几于貌失人”,直接点出了一种社会现象,即重外貌轻内涵。刘克庄用“色”来代指外在的表现,表达了对这种肤浅判断的不满与反思。接着提到的“林公”和“澄观”,则是选取了两位历史上的隐士,他们以清贫和真诚著称,代表了追求内在修养的理想。通过描写他们的形象,诗人进一步强调了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全诗简洁而意味深远,展现了刘克庄对外在与内在的深刻理解。诗人希望读者能够超越肤浅的外表,关注内在的真实自我,从而引发对人性本质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内在品质的重要性,警示人们不要仅仅以外貌来评判他人,反映了对真性情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林公”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诗中“若以色见我”的意思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澄观”是指哪类人物?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刘克庄的这首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进行对比。两者都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真实,但刘克庄更加强调外在的误判,而陶渊明则更为直接地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推荐书目: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刘克庄的这首诗,也能感受到古诗词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