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3:50: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3:50:41
赫赫明胆,天命有严,
命我祖考,九土是监。
倭馯之东,蛮蜑之南。
享献有时,靡敢不詹。
必兹余文,复阁岩岩。
万世是承,四方是瞻。
这首诗表达了对祖先光辉业绩的敬仰和对国家未来的关切。诗人感叹天命的庄重,认为祖先的命令是对国家的监视和守护。东边有倭贼,南边有蛮族,献祭和享受的时机来临,谁敢不恭敬地祭拜。诗人希望能将自己的文章传承下去,稳固在高耸的山岩之上,期望世代相承,四方都能瞻仰。
作者介绍: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闻名于世,主张以史为鉴,关心国家前途。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的危机,诗人抒发了对祖先遗德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同时表达了传承文化的重要性。
《瞻彼南山》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古诗,诗人通过对南山的瞻望,表达了对祖国与祖先的敬仰,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开篇的“赫赫明胆”,展现出一种光辉的形象,预示着勇气和决心。接下来的“天命有严”则赋予了这份勇气一种神圣的意义,强调了遵循天命的重要。
在中间部分,诗人提及外敌的存在,表现了对国家安全的忧虑。倭贼与蛮族的侵扰,暗示着国家面临的威胁,诗人以“享献有时,靡敢不詹”表达了对祭祀的敬重,显示出文化传承和对先人的怀念。
最后的“万世是承,四方是瞻”则是一种对未来的展望,诗人希望自己的文化、思想能够得到继承与发扬。整首诗情感激昂,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展现了诗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文化自信。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祖先的敬仰、对国家的忧虑及对文化传承的期望,展现了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倭馯”是指哪个地区的外敌?
诗人希望自己的“余文”能够如何?
“万世是承”表达了什么思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