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9:33: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9:33:39
试把行藏为子评,只知尽分敢徼名。
出如有益殷三聘,用不能行鲁两生。
此道古人如饮食,后来灶婢或猜惊。
子云亦号知书者,犹把商山作采荣。
试着把你的去留给我评说,只知尽心尽力却敢于追求名声。
出任官职如同殷商的三聘,然而却无法像鲁国的两位圣人那样行事。
这条道理古人就像饮食一样,后来的人可能会产生误解。
孔子所称的“知书者”,也只是把商山当作采摘的荣华。
魏了翁(约1100年-1170年),字翰之,号仲明,南宋时期的诗人和词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深受当时文人喜爱。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的细腻观察。
这首诗是在送别朋友时所作,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和对人生选择的思考。正值南宋时期,士人们多追求名利,诗中反映出对这种现象的批判和对真正品德的追求。
魏了翁的《次韵知常德袁尊固监丞送别四诗》以其深刻的哲理和优美的语言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全诗通过对古人与今人的对比,探讨了名利与品德的关系。首联以试评的口吻引入,显示出一种对朋友生活选择的关怀与思索。接下来的两句,通过殷三聘和鲁两生的典故,强调了古人高尚的品德与今人追求名利之间的差距。最后两句则揭示了对知识的误解,指出现代人往往只重视表象,而忽略了深刻的内涵。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意蕴深远,表现出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朋友的深情厚谊。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典故,使得整首诗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细细品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中表达了对追求名利的反思,强调真正的品德和内涵远比表面的名声重要,体现了古人留下的深厚智慧。
诗中提到的“殷三聘”是什么?
“子云”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诗中提到的“鲁两生”是指哪两位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