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36: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36:56
漫取忠臣比芳草,不知谗口起椒兰。
随便拿忠臣与芳草相比,却不知道谗言之口就像椒兰一样生长。
这首诗的背景反映了古代政治环境中忠臣与谗臣之间的对立。诗人通过对比忠臣与谗口,表达了对忠臣被误解和谗言泛滥的无奈与哀叹。历史上无数的忠臣在权臣谗言面前遭受误解,这是一个常见的历史现象。
晏殊(991-1055年),字同叔,号止庵,宋代著名词人、政治家。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擅长词,风格清新婉约。
这首诗创作于晏殊的政治生涯之中,时值宋代初期,朝政纷争、谗言四起。忠臣的处境愈发艰难,诗人以此表达对忠良之士的同情及对谗言的愤慨。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两句,传达出深刻的政治寓意和人性思考。诗人将忠臣比作芳草,既是赞美其品德的高洁,也暗示其脆弱的处境。忠臣的存在像芳草一样需要呵护和珍惜,而谗口则如椒兰般繁茂,令人烦恼。诗中蕴含了对忠臣的赞美与对谗言的指责,反映出古代政治中忠诚与阴险的对立。
此外,诗的用词考究,意象鲜明,彰显了晏殊的文学才华。通过这种对比,诗人让读者感受到忠臣的孤立无援和谗言的猖獗,呼唤人们对忠诚与正直的珍视。整首诗简练而富有深意,令人回味无穷。
整首诗表达了晏殊对忠诚之士的关心与对谗言盛行的不满,强调了在政治风云中忠臣的艰难处境与谗言的危害。
诗中“忠臣”比作什么?
A. 芳草
B. 椒兰
C. 竹子
诗中“谗口”象征什么?
A. 忍耐
B. 恶意中伤
C. 忠诚
诗人对忠臣的态度是?
A. 赞美
B. 批评
C. 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