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题幼文蜀山书舍图

《题幼文蜀山书舍图》

时间: 2025-04-27 18:49:33

诗句

云锁蜀山秋,重来佛慧游。

含毫得诗句,题入画中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49:33

原文展示:

云锁蜀山秋,重来佛慧游。
含毫得诗句,题入画中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天的蜀山,云雾缭绕。作者再次来到这里,感受到佛教的智慧。在心中默默写下诗句,把这些字句题写在画中,感到一阵忧愁。

注释:

  • 云锁:指云雾缭绕,像是锁住了山的意思,形容山中云雾笼罩的景象。
  • 蜀山:指四川的山脉,这里特指与佛教文化有关系的山。
  • 佛慧:佛教的智慧,指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 含毫:指提笔写字,含有笔墨之意。
  • 题入画中愁:把诗句题写在画中,表达出一种忧愁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吕敏,明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借景抒情,表达个人情感与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天,作者可能出于对蜀山的怀念,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题幼文蜀山书舍图》是一首描绘蜀山秋景的诗,作者用生动的意象和简练的语言,传达了自然之美与内心的感慨。诗的开头“云锁蜀山秋”以生动的画面引入,表现了蜀山在秋季时分的神秘与宁静,仿佛让人感受到那种缭绕的云雾,带来了一种超然的氛围。接着“重来佛慧游”则引出了佛教的主题,表明作者在游览中获得了心灵的启迪和智慧。

在后两句中,诗人用“含毫得诗句”表明自己在这一静谧的环境中得到了灵感,提笔写下诗句。这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自我情感的表达。最后“题入画中愁”则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结合,表达出一种深刻的忧伤。尽管身处美丽的蜀山,心中却难以释怀,流露出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慨。

整首诗语言精炼,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给人以深远的启示和情感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云锁蜀山秋:云雾缭绕,蜀山在秋天的景象,描绘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2. 重来佛慧游:再次来到蜀山,感受到佛教的智慧,体现了作者对佛教哲理的向往。
  3. 含毫得诗句:在这美丽的环境中,提笔写下了诗句,表现出创作的灵感。
  4. 题入画中愁:将诗句题写在画上,表达内心的忧愁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蜀山比作一个充满智慧的地方,表现出自然的灵性。
  • 拟人:让云雾仿佛锁住了山,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对仗:如“云锁”和“佛慧”,形成一定的对称,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感悟,同时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诗人在美丽的自然中找到了灵感,但也因内心的沉重而感到愁苦,反映了人类在追求智慧与美好过程中常有的矛盾与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蜀山:象征着高远的理想与追求,蕴含着文化与精神的内涵。
  • :象征着变幻无常的情感状态,带来一种神秘感。
  • :代表着成熟与思考,充满哲理的季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蜀山”在哪里?

    • A) 四川
    • B) 云南
    • C) 贵州
    • D) 江西
  2. “云锁”表达了怎样的意象?

    • A) 清晰
    • B) 迷雾
    • C) 繁花
    • D) 皓月
  3. 诗人写下诗句的情境是怎样的?

    • A) 忧愁
    • B) 快乐
    • C) 生气
    • D) 惊讶

答案:

  1. A) 四川
  2. B) 迷雾
  3. A) 忧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描绘山水,但李白更强调个人情感的豪放与自然的壮丽。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吕敏的诗相似,都表现了自然的宁静与人生的思考,但王维更注重诗的意境与氛围。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吕敏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木兰后池三咏。浮萍 和鲁望风人诗三首 鲁望以花翁之什见招因次韵酬之 女坟湖(即吴王葬女之所) 苦雨中又作四声诗寄鲁望。平上声 开元寺佛钵诗 题潼关兰若 追和虎丘寺清远道士诗 奉献致政裴秘监 正乐府十篇。诮虚器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不愧下学 止字旁的字 留决 鼓吹部 提土旁的字 刳心 茻然 请卖爵子 力透纸背 悬开头的成语 弓字旁的字 诵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皮肉之苦 白驹空谷 反文旁的字 食字旁的字 以防万一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