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减字木兰花

《减字木兰花》

时间: 2025-08-01 05:27:07

诗句

花随人去。

今夜钱塘江上雨。

宿酒残更。

潮过西窗不肯明。

小罗金缕。

结尽同心留不住。

何处长亭。

绣被春寒掩翠屏。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1 05:27:07

原文展示

减字木兰花
作者:朱敦儒 〔宋代〕

花随人去。今夜钱塘江上雨。宿酒残更。潮过西窗不肯明。
小罗金缕。结尽同心留不住。何处长亭。绣被春寒掩翠屏。

白话文翻译

花儿随着人离去,今夜在钱塘江上细雨绵绵。宿醉未醒,潮水经过西窗却不肯明亮。小罗金缕,无奈结尽同心却留不住。何处长亭,绣被春寒掩盖了翠屏。

注释

  • 减字木兰花:这是一种词牌名,常用于描写离别、思念等情感。
  • 钱塘江:位于中国浙江省,是著名的风景河流。
  • 宿酒残更:宿酒指的是前一夜饮酒,残更指的是夜深了,未曾完全清醒。
  • 潮过西窗不肯明:潮水经过窗前,却显得昏暗,象征着心情的沉重。
  • 小罗金缕:这里可能指代一种衣物或饰品,象征着情感的寄托。
  • 同心:形容彼此心意相同,情感深厚。
  • 长亭:指离别的地方,通常是旅途中的一个驿站。
  • 翠屏:指绿色的屏风,象征着春天的温暖和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敦儒,字允贞,号惭愧山人,南宋时期的词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词风著称。他的作品多表现离别、思念、孤独等情感,常常融入自然景物的描写,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减字木兰花》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不安、士人纷纷离散的时代。诗人通过描写钱塘江上的雨景与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与思念,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个体的孤独。

诗歌鉴赏

《减字木兰花》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夜的情景,透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念。开篇“花随人去”,便设下了离别的基调。诗人通过对花和人之间的关系的描写,暗示了人事的无常与脆弱。

接下来的“今夜钱塘江上雨”,将环境引入,细雨绵绵,仿佛是为离别之情而泪流不止。雨夜的景象渲染出一种忧伤的氛围,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苦楚。

“宿酒残更”,展现了诗人未能从前夜的欢愉中完全清醒,而“潮过西窗不肯明”,则是对未来的迷茫与失落的无奈。潮水的涌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情感的消逝,西窗的暗淡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力感。

“小罗金缕”所象征的情感寄托,虽然结尽了同心,却依旧无法留住彼此。最后“何处长亭”一句,暗示了离别的地点,也展现了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整首词在细腻的描写中充满了思念与无奈,表现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花随人去:花的凋零象征着人事的离散与无常。
  • 今夜钱塘江上雨:雨水的意象与离别相连,充满了忧伤情绪。
  • 宿酒残更:表达了一种醉酒后无法醒悟的状态,带有几分迷茫。
  • 潮过西窗不肯明:潮水过后,窗外依旧昏暗,象征着心情的沉重。
  • 小罗金缕:象征着曾经的美好与情感的寄托。
  • 结尽同心留不住:即便有深厚的情感,最终还是无法挽留。
  • 何处长亭:引发对离别之地的思考与困惑。
  • 绣被春寒掩翠屏:春寒料峭,温暖被掩盖,象征着失去的温情与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与离别相结合,暗示生命的短暂。
  • 拟人:潮水和窗子被赋予了情感,使得景物更加生动。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对称,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透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和对过去美好的追忆,反映出诗人在动荡时代下的孤独与思考,具有普遍的情感共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美好与短暂的生命。
  • :暗示忧伤与思念。
  • :象征着流逝的时间与生命的无常。
  • 长亭:离别的象征,带有沉重的情感。
  • 翠屏:象征着温暖与春天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花随人去”中的“花”象征着什么?

    • A. 美好
    • B. 离别
    • C. 生命
    • D. 以上皆是
  2. “宿酒残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状态?

    • A. 醉酒未醒
    • B. 清醒
    • C. 快乐
    • D. 忧伤
  3. 诗中的“潮过西窗”主要象征什么?

    • A. 未来的希望
    • B. 过往的困扰
    • C. 时间的流逝
    • D. 自然的变化

答案

  1. D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现了对离别与思念的情感。
  • 唐婉《钗头凤·世情薄》:探讨了爱情的无奈与失落。

诗词对比

  • 朱敦儒 vs. 李清照:两位词人在情感表达上都极为细腻,朱敦儒的作品多表现离别的无奈,而李清照则更多地倾向于对爱情的追忆与感伤。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在情感的深度与细腻度上各有千秋,反映出不同的个体体验与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词谱与词法研究》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赠春游侣 感怀题从舅宅 咏铁马鞭 送人入新罗使 寻僧元皎因赠 赠同游 赠同席 得远书 旅游伤春 秋中夜坐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圆变 檐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杓的词语有哪些 攴字旁的字 画眉张敞 逮亲 逃荒 見字旁的字 杯中蛇影 谠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偷香窃玉 兀字旁的字 肆任 怯大压小 薪烬火传 包含丫的词语有哪些 穴宝盖的字 朝令夜遁 包含槿的词语有哪些 角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