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14: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14:46
支公去已久,寂寞龙华会。
古木闭空山,苍然暮相对。
林峦非一状,水石有馀态。
密竹藏晦明,群峰争向背。
峰峰带落日,步步入青霭。
香气空翠中,猿声暮云外。
留连南台客,想像西方内。
因逐溪水还,观心两无碍。
支公已经离去很久,龙华会显得格外寂寞。
古老的树木环绕着空山,苍茫的暮色与我相对。
山峦的形状各不相同,水石显示出丰富的姿态。
密密的竹林隐藏着明暗,群峰在争相背向我。
每一座峰巅都沐浴在落日的余晖中,我的每一步都走入青雾之中。
香气弥漫在空灵的翠色之间,猿声传来在暮云之外。
我留连于南台的客人,想象着西方的世界。
最终我顺着溪水而归,心中无障碍地观照自我。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君平,号景山。他以七言诗和五言诗闻名,风格清新脱俗,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写于刘长卿陪伴元侍御游览支硎山寺时,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融入了对佛教思想的感悟。
《陪元侍御游支硎山寺》是一首典雅的山水诗,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感悟。整首诗以“支公”的离去为引子,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宁静的氛围。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索。
开头几句提到“龙华会”,不禁让人联想到佛教中的宁静与超脱,与接下来的自然景色交映成趣,形成了诗人内心的对比。古木、苍然的夕色、各异的山峦、丰富的水石,诗人用丰富的自然意象描绘了他眼中的世界,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而“猿声暮云外”的意象,则通过猿声的孤独,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思考。最后两句的“因逐溪水还,观心两无碍”,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归属感,更表达了在纷扰的世俗中,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思考中,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邃理解。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内心的反思,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对自然的热爱,以及追求内心宁静的哲学思考。
诗中“龙华会”指的是什么?
诗人对自然的感觉是怎样的?
诗中提到的“青霭”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