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万州守潘拉登鲁池观荷花荔枝

《万州守潘拉登鲁池观荷花荔枝》

时间: 2025-05-04 01:57:00

诗句

密林和雨翦离支,曲径留阴切藕丝。

自入渝涪山色恶,眼明见此鲁家池。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57:00

原文展示

万州守潘拉登鲁池观荷花荔枝
作者: 魏了翁 〔宋代〕

密林和雨翦离支,曲径留阴切藕丝。
自入渝涪山色恶,眼明见此鲁家池。

白话文翻译

在密林中,雨水洗刷着离支,曲折的小路留下阴影,切断了藕丝的生长。走进渝涪山,山色让人感到不快,眼前却清晰可见鲁家池的美景。

注释

字词注释:

  • :指剪、削。
  • 离支:此处可能指一种植物或景物,并不常见。
  • 藕丝:指莲藕的根须,形象地描绘出水边的景象。
  • 渝涪:渝水和涪水的合流地带,指地域。
  • 鲁家池:鲁家的池塘,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地名或景点。

典故解析:

  • “鲁家池”可能与“鲁”字相关,暗指儒家的文化背景或某个历史人物的家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了翁(约1230—1290年),字子文,号了翁,南宋诗人。其诗风清新脱俗,富有个人情感,常融入自然景色,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魏了翁担任万州守时,可能是对当地自然风光的赞美,表达了他在艰苦环境中发现美的能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切观察与感受。开头两句以“密林”和“雨翦”描绘出一种湿润的环境,暗示着自然的生机与幽静。而“曲径留阴”则传达出一种幽深的氛围,曲折的小路让人感受到一种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转向对山色的感受,虽然“山色恶”显示出某种不满或失落,但此时的“眼明”却让他看到了鲁家池的美丽。这里的对比,既表现了自然界的多样性,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在困难的环境中仍能发现美的能力。

整首诗在意象上采用了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的结合,荷花和荔枝作为清新美好的象征,与渝涪的险峻形成鲜明对比。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地方文化的敬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密林和雨翦离支:展现了一个湿润和生机勃勃的环境,表现出自然的细节。
  2. 曲径留阴切藕丝:小路的阴影让人感受到幽静,藕丝则象征着水边的生机。
  3. 自入渝涪山色恶:诗人对渝涪山的不满,可能是因为其景色的荒凉。
  4. 眼明见此鲁家池:尽管有不满,诗人依然能看到眼前的美景,表现出乐观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结合,增加了诗的层次感。
  • 对仗:前后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自然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尽管面临困境,仍然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传达了积极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密林:象征着自然的繁茂与神秘。
  • 曲径:代表着探索与发现的道路。
  • 藕丝:象征着生长与生命的延续。
  • 鲁家池:承载着地方文化的象征,体现了人文情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鲁家池”指的是哪个地方?
    A. 鲁迅的故乡
    B. 一个具体的池塘
    C. 一座山
    D. 一条河

  2. “密林和雨翦离支”中“翦”的意思是?
    A. 剪刀
    B. 削
    C. 切
    D. 剖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与同样描写自然景物的《春江花月夜》相比,魏了翁的这首诗更强调个人的情感体验,而张若虚的作品则更多展现了自然的宏伟和时空的交错。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但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
  • 《魏了翁生平与作品探析》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秋雨书感 十一月三日过升仙桥作 秋夜五鼓初起坐堂上至旦 游灵鹫寺堂中然独作礼开山定心尊者尊者唐人 幽居示客 十一月三日过升仙桥作 岁暮贫甚戏书 蔬圃绝句 幽居 闻西师复华州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羞羞答答 包含棒的成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氏字旁的字 丶字旁的字 谐律 耳刀旁的字 路工 椎胸跌足 丨字旁的字 今儿个 不知所措 非刑吊拷 敌寇 面字旁的字 相生相成 烹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