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7:22: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22:26
《送杜兵侍以华文待制知遂宁府》
敝貂冲寒马声湿,余杭门外送归客。
去年曾送六朱幡,今年又送四千石。
更有三令相后先,采不盈筐去如织。
蒙蒙风雪人气薄,漠漠烟尘剑花蚀。
独立长空倚天壁,几度乞归归未得。
贰卿荦荦天与姿,不肯随俗相脂韦。
声名早落虞舜聪,霞裾云佩明春晖。
虞舜已死不复返,云埋苍梧天地悲。
万物兴歇各有期,人生出处宁无时。
揽裾结佩下霄汉,苟得吾志官无卑。
史臣昨侍玉皇案,爱民一语何孜孜。
原公领此深长思,民力竭矣谁其知。
更须同志共此事,则公且去吾亦归。
我身上的貂皮大衣在寒风中不再温暖,马蹄声在湿润的天气中显得沉重,站在余杭的门外,送别归来的朋友。去年我曾为他送行,送的是六面朱色的旗帜,今年又送他去接受四千石的俸禄。更有三次的命令接踵而至,带来的收获却如同筐中所装的那样少,像是织布般稀疏。细雨和风雪弥漫,世间的人气也显得稀薄,浓厚的烟尘中剑光和花影都被掩盖。独自一人倚靠在高高的天壁上,几次乞求归去的愿望却始终未能实现。贰卿的气质和才华如天之骄子,不愿随波逐流,浑浊世俗。声名早已不如虞舜的聪明才智,霞光和云彩的衣裳映衬着春天的光辉。虞舜早已逝去,无法再度归来,天地间只留下一片苍茫的悲伤。万物生长和衰亡都有其时机,人生的起伏何尝没有时刻?我想在高空中结佩,若能实现我的志向,何必在官职上低人一等。史臣昨夜在玉皇大帝的案前侍奉,爱民的话语何其动人。原公对此怀有深刻的思考,民生困苦又有谁能知晓呢?更需要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努力,把事情做好,而我也会选择归去。
魏了翁(约1110年-1170年),字君谦,号白云山人,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和政治家,擅长诗词,尤其以律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疏朗,常融入个人的经历和情感。
《送杜兵侍以华文待制知遂宁府》写于宋代,正值朝廷动荡,民生困苦。诗中所写的送别场景,反映了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与对社会现状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求。
这首诗以送别的场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以及对人生遭遇的思考。开头几句描绘了寒冷的天气和送别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感伤。接着,通过“去年曾送六朱幡,今年又送四千石”的对比,揭示了世事无常与时光流逝。诗中提到“蒙蒙风雪人气薄”,不仅描绘了寒冷的自然环境,也暗示了人心的孤寂与无奈。
诗人独自倚靠在“长空”的天壁,感到归属的渴望却始终不能实现,流露出他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感慨。通过提到历史人物虞舜,诗人引入对古代贤明君主的怀念,表达对当今社会的失望与对美好理想的渴望。
全诗最后通过“更须同志共此事,则公且去吾亦归”,传达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在困境中,诗人希望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努力,为了理想而奋斗,即便是在逆境中也不愿放弃追求。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切和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体现了人们在艰难环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相比,魏了翁的这首诗更加强调个人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社会现状的思考,而王维则侧重于对友人的祝福与惜别之情。两者均展示了古代文人对友情的珍视,但表达的情感与焦点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