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1:59:39
原文展示
观音院德云堂
胡松年 〔宋代〕
小舟乘风飞鸟过,万顷云涛纵掀簸。
此行要是快平生,无数青山笑迎我。
山根隐约见人家,槿篱茅屋埋烟霞。
宛似秦人种桃处,川原远近纷香葩。
杖藜径踏华山去,试问莲开今何许。
路迷绝壑荫松筠,身到半山听鱼鼓。
道人为我开云堂,是中境界浑清凉。
幽磬时和野鸟语,飞泉暗泻岩花香。
文书照眼本吾事,雁鹜著行败人意。
造物似怜厌世嚣,挈置湖山烦一洗。
何人夜呼隐去来,向来得丧真山崖。
金庭玉柱永不改,人间劫火空飞灰。
白话文翻译
小船乘风而行,飞鸟掠过,万顷云海波涛汹涌。
这次旅行真是我一生中的快事,无数青山似乎在笑着迎接我。
山脚下隐约可见人家,槿树篱笆和茅屋被烟霞所掩。
宛如秦人种桃的地方,平原和山川处处散发着香气。
拄着藜杖径直走向华山,试问莲花现在何处开放。
路途迷失在深谷中,松竹掩映,到达半山腰时听到鱼鼓声。
道人为我打开云堂,那里的境界非常清凉。
幽静的磬声与野鸟的鸣叫相和,飞泉悄然流淌,岩花散发着香气。
文书映入眼帘本是常事,但雁鹜的行列却败坏了人的心情。
造物主似乎怜悯我厌倦了世间的喧嚣,将我安置在湖山之中,让我得以洗涤心灵。
谁在夜晚呼唤我隐退,向来得失真的如山崖般分明。
金庭玉柱永远不变,人间劫火不过是空中的飞灰。
注释
- 槿篱茅屋:用槿树枝条编成的篱笆和茅草搭建的房屋,常用来形容简朴的田园生活。
- 鱼鼓:佛教中的一种法器,用于诵经时敲击。
- 金庭玉柱:比喻坚固不朽的事物或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松年,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舟游览山水间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乘舟游览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诗人通过“小舟乘风飞鸟过”和“万顷云涛纵掀簸”等意象,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观。诗中的“无数青山笑迎我”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青山以人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亲近。后文通过对山中人家的描绘,以及对道人云堂的描述,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倦。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无限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小舟乘风飞鸟过:描绘了诗人乘舟游览的场景,小舟乘风而行,飞鸟掠过,展现了自然的壮阔。
- 万顷云涛纵掀簸:通过“万顷云涛”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自然的壮阔和动态美。
- 此行要是快平生:表达了这次旅行给诗人带来的极大快乐,是他一生中的快事。
- 无数青山笑迎我: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青山以人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亲近。
- 山根隐约见人家:描绘了山脚下隐约可见的人家,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简朴。
- 槿篱茅屋埋烟霞:通过“槿篱茅屋”和“烟霞”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美丽。
- 宛似秦人种桃处:以秦人种桃的典故,比喻山中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川原远近纷香葩:描绘了平原和山川处处散发着香气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和生机。
- 杖藜径踏华山去:表达了诗人拄着藜杖径直走向华山的决心和行动。
- 试问莲开今何许:通过询问莲花的开放地点,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探索。
- 路迷绝壑荫松筠:描绘了路途迷失在深谷中,松竹掩映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的幽静和神秘。
- 身到半山听鱼鼓:通过听到鱼鼓声,表达了诗人到达半山腰时的宁静和喜悦。
- 道人为我开云堂:描绘了道人为诗人打开云堂的场景,展现了隐逸生活的宁静和清凉。
- 是中境界浑清凉:通过“浑清凉”的描述,表达了云堂的清凉和宁静。
- 幽磬时和野鸟语:通过幽静的磬声和野鸟的鸣叫相和,表达了自然的和谐和宁静。
- 飞泉暗泻岩花香:通过飞泉悄然流淌和岩花散发香气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 文书照眼本吾事:表达了文书映入眼帘本是常事,但雁鹜的行列却败坏了人的心情。
- 雁鹜著行败人意:通过雁鹜的行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 造物似怜厌世嚣:表达了造物主似乎怜悯诗人厌倦了世间的喧嚣。
- 挈置湖山烦一洗:通过将诗人安置在湖山之中,表达了诗人得以洗涤心灵,远离世俗的喧嚣。
- 何人夜呼隐去来:通过夜晚的呼唤,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向来得丧真山崖:通过得失如山崖般分明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坚定和执着。
- 金庭玉柱永不改:通过金庭玉柱的比喻,表达了坚固不朽的事物或地方。
- 人间劫火空飞灰:通过人间劫火的比喻,表达了世俗的短暂和虚无。
修辞手法:
- 拟人:如“无数青山笑迎我”,赋予青山以人的情感。
- 比喻:如“宛似秦人种桃处”,以秦人种桃的典故比喻山中的美景。
- 对仗:如“小舟乘风飞鸟过,万顷云涛纵掀簸”,通过对仗强化了诗句的节奏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生活的厌倦。通过描绘壮阔的自然景观和宁静的田园生活,诗人传达了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无限向往,以及对世俗的厌倦和逃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舟乘风:展现了自然的壮阔和动态美。
- 万顷云涛:强化了自然的壮阔和动态美。
- 无数青山: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亲近。
- 槿篱茅屋: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简朴。
- 烟霞:强化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美丽。
- 秦人种桃:以典故比喻山中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川原远近: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生机。
- 杖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探索。
- 鱼鼓:表达了诗人到达半山腰时的宁静和喜悦。
- 云堂:展现了隐逸生活的宁静和清凉。
- 幽磬:表达了自然的和谐和宁静。
- 飞泉:强化了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 岩花:强化了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 金庭玉柱:表达了坚固不朽的事物或地方。
- 人间劫火:表达了世俗的短暂和虚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无数青山笑迎我”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宛似秦人种桃处”中的“秦人种桃”是指什么典故?
A. 桃花源记
B. 孟浩然诗句
C. 杜甫诗句
D. 李白诗句
-
诗中“金庭玉柱永不改”中的“金庭玉柱”比喻什么?
A. 坚固不朽的事物或地方
B. 世俗的短暂和虚无
C. 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D. 田园生活的宁静和简朴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 陶渊明《归园田居》: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简朴。
诗词对比:
- 胡松年《观音院德云堂》与王维《山居秋暝》: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但胡松年的诗更加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而王维的诗则更加注重对隐逸生活的内心体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胡松年的其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宋诗词的详细鉴赏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