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1:51: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51:43
聚蚊谣
作者: 刘禹锡 〔唐代〕
沉沉夏夜兰堂开,
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歘起初骇听,
殷殷若自南山来。
喧腾鼓舞喜昏黑,
昧者不分聪者惑。
露华滴沥月上天,
利觜迎人看不得。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
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在一个沉沉的夏夜,兰堂的窗扇打开,
飞舞的蚊子在暗处伺机,发出如雷般的声音。
嘈杂的声音突然响起,令人初听时感到惊恐,
那声音仿佛来自南山,令人心惊胆战。
喧闹声中似乎在欢舞,喜爱这昏暗的夜色,
被迷惑的人分不清方向,聪明的人也感到困惑。
露水滴落,华光闪烁,月光照耀着天空,
蚊子锐利的口器让人无法忍受。
我身材七尺,如同草芒,孤独无依,众多蚊子让我痛苦。
天生有时,无法阻止,为了你我搭起帐篷躲避床边。
秋日的清晨一来,羞愧的是你的微小身影,竟然成为丹鸟的饲料。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白乐天,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的诗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洒脱之作,也有细腻温婉之作。刘禹锡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波折,但他始终保持对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夏季,环境的炎热和蚊虫的骚扰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环境的不满以及对自然现象的观察。
《聚蚊谣》以夏夜为背景,描绘了蚊虫的喧闹以及它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诗开头就将读者带入一个炎热、闷热的夏夜,兰堂开窗后,飞蚊如雷般的声音袭来,令人感到不安。诗人通过对蚊虫的细致描写,表现了夏夜的烦闷与无奈。此外,诗中通过对比,展现了聪明人与昧者之间的不同反应,增添了哲理性。
整首诗在描写中流露出一种孤独的情感,诗人自比草芒,感受到蚊虫的围攻,仿佛置身于痛苦的境地。最后两句提到的“清商一来秋日晓”,则是对夏夜喧嚣的反思,暗示着季节的变换,预示着转机的到来。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蚊虫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在自然界中面对困扰时的无奈与孤独,揭示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
诗词测试:
《聚蚊谣》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刘禹锡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清商”是指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音乐
C. 一种舞蹈
D. 一种饮品
诗中“我躯七尺尔如芒”中的“如芒”是指什么?
A. 代表热情
B. 代表脆弱
C. 代表强壮
D. 代表孤独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