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0:46: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0:46:20
清平乐(三之三)
作者: 贺铸 〔宋代〕
厌厌别酒。更执纤纤手。
指似归期庭下柳。一叶西风前后。
无端不系孤舟。载将多少离愁。
又是十分明月,照人两处登楼。
这首词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与愁苦。开头提到对离别的酒宴感到厌倦,依然紧握着那纤细的手,仿佛在指望着归期,庭院下的柳树轻轻摇曳。那片柳叶在西风中飘动,让人感到无端的孤舟漂泊,承载着多少离愁。又是一轮明月,照亮了两地的登楼人。
在中国诗词中,柳树常常被用来象征离别与思念。《离骚》中提到“既替余以蕙纕兮,纤纤而佩之”,诗人通过柳树的意象传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明月在古诗中也频繁出现,常用来寄托思乡或思念的情感。
贺铸,字季真,号澄江,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擅长小令,作品多描绘个人情感,风格清新婉约。他的词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反思。
《清平乐》是贺铸在感受离别之情时创作的,表现了对亲人或爱人的思念与无奈。这一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内心充满感慨,常用诗词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现象的关系。
这首《清平乐》通过对离别酒宴的厌倦,表达了对离别的深切感受。开头“厌厌别酒”,直截了当,传达出一种情绪上的疲惫与不满,紧接着“更执纤纤手”,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那份不舍与依恋。诗中的“指似归期庭下柳”,将柳树与归期相联系,传达出一种期待与无奈,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无端不系孤舟”一句,孤舟漂泊的意象,深入人心,象征着人在离别后内心的孤独与无助。最后一句“又是十分明月,照人两处登楼”,则把思念的主题推向高潮,明月作为象征,照亮了两地的人,让人倍感思念之苦。
整首词在意象上层层递进,情感上则由初期的厌倦到后期的深切思念,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及对亲情、爱情的真挚向往。
厌厌别酒。
表达了对离别酒会的厌倦,情感的疲惫感显而易见。
更执纤纤手。
尽管厌倦,仍然紧握着那纤细的手,表现出对离别的不舍。
指似归期庭下柳。
指向庭下的柳树,象征归期的期待,增强了离别的氛围。
一叶西风前后。
西风中飘动的柳叶,增添了愁苦,暗含着时间的流逝。
无端不系孤舟。
表现出无依无靠的孤独,象征着漂泊与失落感。
载将多少离愁。
反映了内心深处的愁苦,离愁似乎无穷无尽。
又是十分明月,
明月象征思念与团圆,照亮了内心的孤独。
照人两处登楼。
明月照亮了两地的人,强调了思念的双向性。
整首诗围绕离别展开,表现了对亲人、爱人的思念,展现了人们在离别后的孤独与无助。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的层层递进,表达了人对归期的期待与无奈,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清平乐》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贺铸
C. 苏轼
诗中“厌厌别酒”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厌倦
C. 忧愁
“无端不系孤舟”中“孤舟”象征什么?
A. 温暖
B. 孤独
C. 团圆
答案: 1-B,2-B,3-B。
贺铸《清平乐》与李清照《如梦令》的比较:
以上为对贺铸《清平乐(三之三)》的详细解析与学习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