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33: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33:42
原文展示:
挥霍变三有,恍惚随六尘。兰园种五果,雕案出八珍。对见不可信,熟视事非真。空生四岳想,徒劳七识神。著幻是幻者,知幻非幻人。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幻象与现实的对比。诗中提到,事物变化无常,如同三有(指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挥霍变化,人们的心智也随着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的迷惑而恍惚不定。在兰园中种植的五果,以及雕案上出现的八珍美味,都是虚幻的表象。诗人告诫我们,亲眼所见的事物未必可信,长时间观察后会发现事情并非真实。心中产生的种种幻想,如四岳(指四方的高山)般空洞,七识神(指佛教中的七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的劳作也是徒劳无功。诗人最后指出,执着于幻象的人认为一切都是幻,而真正了解幻象的人知道幻象并非真实。
注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萧衍(464-549),字叔达,南朝梁武帝,是南朝梁的开国皇帝。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学家,尤其擅长写诗。他的诗歌多表现佛教思想,强调超脱世俗,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萧衍的五首《十喻诗》的第一首,名为《幻诗》。在这首诗中,萧衍通过佛教的视角,探讨了现实与幻象的关系,表达了对世俗事物的超脱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幻象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世俗事物的超脱态度。诗中,“挥霍变三有,恍惚随六尘”描绘了世界的无常和人们心智的迷惑,而“兰园种五果,雕案出八珍”则进一步以美好的事物来象征幻象的诱惑。诗人通过“对见不可信,熟视事非真”来告诫读者,亲眼所见的事物未必真实,长时间观察后会发现事情的本质。最后,“著幻是幻者,知幻非幻人”点明了执着于幻象与了解幻象本质的区别,强调了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三有”指的是什么? A. 三界 B. 三种果实 C. 三种珍宝 D. 三种幻象 答案: A
“六尘”在佛教中指的是什么? A. 六种感官 B. 六种烦恼 C. 六种外界事物 D. 六种修行方法 答案: C
诗中“兰园种五果”象征什么? A. 真实的果实 B. 美好的幻象 C. 五种修行方法 D. 五种珍宝 答案: B
诗中“著幻是幻者,知幻非幻人”表达了什么? A. 执着于幻象与了解幻象本质的区别 B. 幻象的真实性 C. 幻象的虚幻性 D. 幻象的美丽 答案: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