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十喻诗五首 其一 幻诗

《十喻诗五首 其一 幻诗》

时间: 2025-05-02 12:33:42

诗句

挥霍变三有,恍惚随六尘。

兰园种五果,雕案出八珍。

对见不可信,熟视事非真。

空生四岳想,徒劳七识神。

著幻是幻者,知幻非幻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33:42

原文展示:

挥霍变三有,恍惚随六尘。兰园种五果,雕案出八珍。对见不可信,熟视事非真。空生四岳想,徒劳七识神。著幻是幻者,知幻非幻人。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幻象与现实的对比。诗中提到,事物变化无常,如同三有(指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挥霍变化,人们的心智也随着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的迷惑而恍惚不定。在兰园中种植的五果,以及雕案上出现的八珍美味,都是虚幻的表象。诗人告诫我们,亲眼所见的事物未必可信,长时间观察后会发现事情并非真实。心中产生的种种幻想,如四岳(指四方的高山)般空洞,七识神(指佛教中的七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的劳作也是徒劳无功。诗人最后指出,执着于幻象的人认为一切都是幻,而真正了解幻象的人知道幻象并非真实。

注释:

字词注释:

  • 挥霍: 变化无常。
  • 三有: 佛教术语,指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 恍惚: 心神不定。
  • 六尘: 佛教术语,指色、声、香、味、触、法,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触的外界事物。
  • 兰园: 指美好的园林。
  • 五果: 指五种果实,这里比喻美好的事物。
  • 雕案: 雕刻精美的桌子。
  • 八珍: 指八种珍贵的美食。
  • 对见: 亲眼所见。
  • 熟视: 长时间观察。
  • 四岳: 指四方的高山,比喻心中的幻想。
  • 七识神: 佛教术语,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
  • 著幻: 执着于幻象。
  • 知幻: 了解幻象的本质。

典故解析:

  • 三有、六尘、七识神: 这些佛教术语在诗中用来描述人们的心智和外界事物的关系,以及人们对于幻象的执着和认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萧衍(464-549),字叔达,南朝梁武帝,是南朝梁的开国皇帝。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学家,尤其擅长写诗。他的诗歌多表现佛教思想,强调超脱世俗,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萧衍的五首《十喻诗》的第一首,名为《幻诗》。在这首诗中,萧衍通过佛教的视角,探讨了现实与幻象的关系,表达了对世俗事物的超脱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幻象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世俗事物的超脱态度。诗中,“挥霍变三有,恍惚随六尘”描绘了世界的无常和人们心智的迷惑,而“兰园种五果,雕案出八珍”则进一步以美好的事物来象征幻象的诱惑。诗人通过“对见不可信,熟视事非真”来告诫读者,亲眼所见的事物未必真实,长时间观察后会发现事情的本质。最后,“著幻是幻者,知幻非幻人”点明了执着于幻象与了解幻象本质的区别,强调了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挥霍变三有,恍惚随六尘: 描述世界的无常和人们心智的迷惑。
  2. 兰园种五果,雕案出八珍: 以美好的事物象征幻象的诱惑。
  3. 对见不可信,熟视事非真: 告诫读者亲眼所见的事物未必真实。
  4. 空生四岳想,徒劳七识神: 描述心中的幻想和心智的徒劳。
  5. 著幻是幻者,知幻非幻人: 点明执着于幻象与了解幻象本质的区别。

修辞手法:

  • 比喻: 使用“三有”、“六尘”等佛教术语来比喻世界的无常和人们的心智迷惑。
  • 象征: “兰园种五果,雕案出八珍”象征美好的幻象。
  • 对比: 通过“对见不可信,熟视事非真”对比亲眼所见与真实本质的差异。

主题思想:

  • 整首诗的主题是探讨现实与幻象的关系,表达了对世俗事物的超脱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三有、六尘、兰园、五果、雕案、八珍、四岳、七识神。
  •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这些词汇在佛教文化中具有特定的含义,用来描述人们的心智和外界事物的关系,以及人们对于幻象的执着和认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三有”指的是什么? A. 三界 B. 三种果实 C. 三种珍宝 D. 三种幻象 答案: A

  2. “六尘”在佛教中指的是什么? A. 六种感官 B. 六种烦恼 C. 六种外界事物 D. 六种修行方法 答案: C

  3. 诗中“兰园种五果”象征什么? A. 真实的果实 B. 美好的幻象 C. 五种修行方法 D. 五种珍宝 答案: B

  4. 诗中“著幻是幻者,知幻非幻人”表达了什么? A. 执着于幻象与了解幻象本质的区别 B. 幻象的真实性 C. 幻象的虚幻性 D. 幻象的美丽 答案: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萧衍的其他《十喻诗》系列,如《空诗》、《假诗》等,都探讨了佛教思想中的现实与幻象的关系。

诗词对比:

  • 与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对比,王维的诗强调自然与心灵的和谐,而萧衍的诗则强调对世俗的超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南朝梁诗选》
  • 《佛教与中国文学》
  • 《萧衍诗集》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花发沁园春 丑儿入京游学,作此送之 湘妃怨 湘妃怨 湘妃怨 湘妃怨 湘妃怨 其二 湘妃怨 醉思仙 醉思仙(淮阴与杨道孚) 醉思仙 兕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葛巾野服 谷字旁的字 乌白头,马生角 反犬旁的字 鬲字旁的字 髟字旁的字 森复 一着权在手,看取令行时 定点 才望高雅 闪颤 舍实求虚 钻门子 巳字旁的字 践律蹈礼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