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0:41: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0:41:27
原文展示:
会 萧衍 〔南北朝〕
少时学周孔,弱冠穷六经。 孝义连方册,仁恕满丹青。 践言贵去伐,为善存好生。 中复观道书,有名与无名。 妙术镂金版,真言隐上清。 密行贵阴德,显证表长龄。 晚年开释卷,犹日映众星。 苦集始觉知,因果乃方明。 示教惟平等,至理归无生。 分别根难一,执著性易惊。 穷源无二圣,测善非三英。 大椿径亿尺,小草裁云萌。 大云降大雨,随分各受荣。 心想起异解,报应有殊形。 差别岂作意,深浅固物情。
白话文翻译:
我年轻时学习周公和孔子的教诲,二十岁时深入研究六经。 孝顺和义理记录在典籍中,仁爱和宽恕被描绘在画卷上。 实践诺言重视避免争斗,行善是为了珍视生命。 后来又阅读道教书籍,探讨有名与无名的哲学。 精妙的法术刻在金版上,真言隐藏在高级的道教经典中。 秘密修行重视阴德,公开的成就显示长寿。 晚年时打开佛经,如同太阳照耀众星。 经历了苦难才开始觉悟,明白了因果关系。 教导的唯一平等,至高的真理归于无生。 区分事物的根源难以统一,执着于表象容易惊慌。 探究源头没有两个圣人,衡量善行不是三个英雄。 巨大的椿树直径达亿尺,小草也能剪裁云朵般的嫩芽。 大云朵降下大雨,各自按照份额享受荣光。 心中产生不同的理解,报应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差异并非有意为之,深浅是事物的本性。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南朝梁的开国皇帝,也是一位文学家和诗人。他在位期间,推崇佛教,对佛教文化有深远影响。萧衍的诗歌多表现儒家和佛教思想,风格典雅,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萧衍一生的学术追求和思想转变。从年轻时学习儒家经典,到中年接触道教,再到晚年皈依佛教,诗中展现了作者对不同哲学体系的探索和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萧衍对自己一生学术和思想历程的总结。从年轻时的儒家学习,到中年的道教探索,再到晚年的佛教皈依,诗中展现了作者对不同哲学体系的深入理解和融合。诗歌语言典雅,意象丰富,通过对“周孔”“六经”“道书”“释卷”等关键词的运用,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识和对生命哲学的深刻思考。诗中的“孝义”“仁恕”“去伐”“好生”等概念,体现了儒家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追求;“妙术”“真言”“阴德”“长龄”等词汇,则反映了道教的神秘主义和养生思想;“苦集”“因果”“平等”“无生”等佛教术语,揭示了佛教的因果报应和解脱之道。整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学术生涯的回顾,也是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探讨,体现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少时学周孔,弱冠穷六经。
孝义连方册,仁恕满丹青。
践言贵去伐,为善存好生。
中复观道书,有名与无名。
妙术镂金版,真言隐上清。
密行贵阴德,显证表长龄。
晚年开释卷,犹日映众星。
苦集始觉知,因果乃方明。
示教惟平等,至理归无生。
分别根难一,执著性易惊。
穷源无二圣,测善非三英。
大椿径亿尺,小草裁云萌。
大云降大雨,随分各受荣。
心想起异解,报应有殊形。
差别岂作意,深浅固物情。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探讨人生的哲学和生命的意义。通过对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融合和反思,作者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终极真理的追求。诗中强调了孝义、仁恕、行善、平等、无生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萧衍在诗中提到的“周孔”指的是哪两位古代思想家? A. 周公和孔子 B. 周瑜和孔明 C. 周敦颐和孔子 D. 周文王和孔子
诗中的“弱冠”指的是多少岁? A. 十五岁 B. 二十岁 C. 二十五岁 D. 三十岁
“践言贵去伐”中的“去伐”指的是什么? A. 避免争斗 B. 去除障碍 C. 去除邪恶 D. 去除烦恼
诗中的“释卷”指的是什么? A. 儒家经典 B. 道教经典 C. 佛经 D. 历史书籍
“示教惟平等,至理归无生”中的“无生”指的是什么? A. 没有生命 B. 超越生死 C. 没有存在 D. 没有变化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