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0:00: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00:58
我在正大初,作吏淅江边。
山城官事少,日放淅江船。
菊潭秋花满,紫稻酿寒泉。
甘腴入小苦,幽光出清妍。
归路踏明月,醉袖风翩翩。
父老遮我留,谓我欲登仙。
一别半山亭,回头馀十年。
江山不可越,目断西南天。
我在正大初年,在淅江边做吏员。
山城的官事很少,每天放船在淅江上。
菊潭的秋花盛开,紫稻酿成了寒泉。
甘美的滋味与小小的苦涩交融,幽暗的光辉显现出清丽的美。
回家的路上踏着明月,醉意中衣袖随风飘扬。
乡亲们拦住我,劝我不要离去,他们说我想成仙。
一别在半山亭,回首已是十年。
江山无法越过,眼前的视线被西南的天空割断。
作者介绍: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子渊,号天锡,金朝著名诗人、文学家。其诗风兼具豪放与细腻,尤其擅长咏怀与抒情,作品多表达对故土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元好问的官场生涯之初,他在淅江工作,感受着山城的宁静与官场的清淡。正值秋天,诗中流露出对于故土的眷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在淅江边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人生的哲学思考。开篇交代了作者的身份和所处环境,"正大初"与"作吏淅江边"直接将读者带入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特定位置。接下来的“山城官事少,日放淅江船”则反映了作者在官场的无聊与自我放逐的状态,仿佛在逃避现实的繁杂,寻找内心的宁静。
“菊潭秋花满,紫稻酿寒泉”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菊花与稻谷相继盛开的画面,暗示着生命的轮回与季节的更替,增添了诗歌的层次感。诗中对“甘腴入小苦”的描述,传递出人生的甘苦交织,令人感受到生活的复杂性。
最后几句中,归路与明月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与对故乡的深厚情感。“父老遮我留,谓我欲登仙”一语,表现出乡亲们对诗人的关怀与期望,而“江山不可越,目断西南天”则是对理想与现实的无奈感慨,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无常与对未来的迷茫。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展现了宁静的生活与人情的温暖,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在何处作吏?
A. 江南
B. 淅江
C. 山城
D. 半山亭
诗中提到的“菊潭”象征什么季节?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父老遮我留”表现出什么情感?
A. 失落
B. 感慨
C. 不舍
D. 欢喜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元好问的这首诗更侧重于个人的生活体验与情感表达,而王维则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来传达内心的宁静与和谐。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但表达方式各有不同。王维的诗更加抽象、朦胧,而元好问的诗则显得更加直白、具体。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