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26: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26:26
题觉禅和
作者: 杜荀鹤 〔唐代〕
少见修行得似师,
茅堂佛像亦随时。
禅衣衲后云藏线,
夏腊高来雪印眉。
耕地诫侵连冢土,
伐薪教护带巢枝。
有时问着经中事,
却道山僧总不知。
这首诗表达了对修行境界的感慨,少有修行者能达到如同师父那样的境界;在茅屋中,佛像的存在似乎也和时光一同变化。穿着禅衣的僧人,头上的云彩仿佛藏着思绪,夏天和冬天到来,雪花在眉宇间留下痕迹。耕地时要注意不要侵犯到坟墓的土壤,砍柴时要教导人们保护鸟巢的树枝。有时问到经典中的事情,山中僧人却说自己完全不知。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杜荀鹤,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深厚的佛教思想而著称。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杜荀鹤晚年的时光,隐居于山林之间,常思考修行与世俗之间的关系,表现了他对内心修行的探寻和对自然的感悟。
杜荀鹤的《题觉禅和》是一首极具禅意的诗作,诗中流露出诗人对修行境界的探究与思考。首句“少见修行得似师”直接点出修行的艰难与稀有,诗人以此引出对自我修行的自省,反映出一种淡泊明志、追求内心平静的态度。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描绘茅堂和佛像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修行氛围。
“禅衣衲后云藏线”一句,形象地表现了禅修者的外在与内心的和谐,云在此象征着无形的思绪,而“雪印眉”则通过对岁月流逝的描绘,表达了修行者的历练与领悟。接下来的“耕地诫侵连冢土,伐薪教护带巢枝”,不仅传达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生死的思考,也体现出诗人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最后一句“却道山僧总不知”,则是对修行境界的自谦与无知的反思,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的态度。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传递出深刻的哲理,体现出禅宗的智慧与人生的哲思,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修行者的日常生活,反映出对修行的感悟与思考,表达了对自然与生命的尊重,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展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和对世俗的淡泊。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该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世俗的追求
B. 内心的修行与自然的和谐
C. 对佛教的批判
“而道山僧总不知”中“总不知”表达了什么态度?
A. 自满
B. 自谦
C. 自信
诗中提到的“茅堂”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佛教仪式
B. 隐士的住处
C. 修行的地方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杜荀鹤的《题觉禅和》更注重内心的修行与自然的和谐,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两者在主题与情感基调上各有侧重,但都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