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晓起

《晓起》

时间: 2025-05-02 10:36:18

诗句

窗明惊起倒裳衣,铃索频摇定怪迟。

即入簿书丛里去,少留欹枕听黄鹂。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36:18

原文展示

窗明惊起倒裳衣,铃索频摇定怪迟。即入簿书丛里去,少留欹枕听黄鹂。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窗户明亮,惊醒了我,我慌忙穿好衣服。铃索在风中频频摇动,感觉到有些迟疑。我只好走进书籍堆里,稍微躺下,倾耳聆听那黄鹂的歌声。

注释

  • 窗明:窗户明亮,表示早晨阳光照进来。
  • 惊起:惊醒,形容突然被吵醒。
  • 倒裳衣:形容衣服穿得不整齐。
  • 铃索:铃铛与绳索,可能指窗外的风铃。
  • 怪迟:感觉到有些迟疑或不安。
  • 簿书:书籍,特别是薄的书。
  • 欹枕:侧着头枕着,形容休息的姿态。
  • 黄鹂:一种鸟,常用来比喻美丽动听的歌声。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提到的“黄鹂”在古诗词中常常用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活力,寓意着希望和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君贞,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出生于江苏,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清新脱俗,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晓起》创作于南宋,正值社会动荡、民族危机的时期,诗人借描写清晨的宁静与自然之美,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歌鉴赏

《晓起》通过描绘清晨的场景,展现了诗人从睡梦中醒来的瞬间,流露出一种慵懒而又宁静的情感。诗的开头“窗明惊起倒裳衣”,描绘了早晨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的温暖,令人感到一种清新与舒适,但同时又带来了一丝慌乱,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接着“铃索频摇定怪迟”,铃声的摇动给人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似乎在催促着人们要赶快进入生活的节奏中。最后两句“即入簿书丛里去,少留欹枕听黄鹂”,诗人选择进入书房,沉浸在书本的世界中,听着黄鹂的歌声,展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自然的热爱。

整首诗以清晨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了诗人淡泊明志、追求精神世界的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窗明惊起倒裳衣:窗明亮,惊醒了我,衣服因匆忙穿着而不整齐,显示出诗人清晨的慌乱。
  • 铃索频摇定怪迟:铃声在风中摇晃,给人一种迟疑的感觉,暗示着生活的节奏与不安。
  • 即入簿书丛里去:诗人选择进入书房,象征着对知识的追求。
  • 少留欹枕听黄鹂:稍微躺下,倾耳聆听黄鹂的歌声,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生活的享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黄鹂的歌声与美好生活联系在一起。
  • 拟人:铃索的摇动给人以情感的表达,仿佛在诉说时光的流逝。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清晨宁静与生活节奏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知识的热爱和对内心安宁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窗明:象征光明与希望。
  • 铃索: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节奏。
  • 簿书:象征知识与学习。
  • 黄鹂:象征自然的美好与生活的乐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窗明惊起倒裳衣”中的“惊起”意为: A. 慢慢醒来
    B. 突然醒来
    C. 继续睡觉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黄鹂”象征: A. 书籍
    B. 美好生活
    C. 时间流逝
    答案:B

  3. 诗人选择进入书房的原因是: A. 喜欢安静
    B. 追求知识
    C. 想吃东西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鸟鸣涧》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可以将《晓起》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进行对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晓起》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生活的细腻感受,而《送元二使安西》则表现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与壮志未酬的情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范成大诗文集》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山中楚辞 山中楚辞 刘仆射东山集学骚 应谢主簿骚体 杂三言 爱远山 杂三言 悦曲池 杂三言 镜论语 杂三言 访道经 杂三言 构象台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继绝扶倾 龜字旁的字 顶职 兴仆 酉字旁的字 熏炉 承颜顺旨 竹杖成龙 积安 髟字旁的字 强加于人 包含桑的成语 伤言扎语 黽字旁的字 龝字旁的字 百世不磨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