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58: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58:14
齐宋伤心地,频年此用兵。
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
国使乘轺去,诸侯拥节迎。
深仁荷君子,薄赋恤黎甿。
火燎原犹热,波摇海未平。
应将否泰理,一问鲁诸生。
齐国和宋国的土地令人伤心,这几年频繁发生战争。
女子停下在襄邑织布,农民在汶阳荒废了耕作。
国家的使者乘坐着轿子离去,各诸侯纷纷前来迎接。
深厚的仁德承载着君子,轻薄的赋税怜恤着百姓。
火灾在原野上仍然炽热,波涛在海上依旧翻滚。
应该将安定与否的道理,问一问鲁国的那些读书人。
作者介绍:张继,字叔夜,唐代诗人,以诗歌见长,作品多描绘社会现实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作语言简练,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时值国家动乱之际,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困苦。诗人通过描绘社会现状,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与忧虑。
诗中以简练的语言表现了战争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开篇便提到“齐宋伤心地”,直指战争的惨痛,显示出诗人对社会动荡的深切关注。接着,通过描绘“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的情景,展示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直接影响,女性的织布和农民的耕作都停滞不前。这种对比中蕴藏着对和平的渴望。
“国使乘轺去,诸侯拥节迎”则反映出政治上的混乱与官僚的形式化,虽然有使者出行,却未能真正解决民生困苦。随后的“深仁荷君子,薄赋恤黎甿”则展现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向往,期望有仁德的君子能够关心和帮助百姓。
“火燎原犹热,波摇海未平”生动地描绘了战争带来的持续灾害,暗喻社会动荡不安。最后一句“应将否泰理,一问鲁诸生”则是对未来的思考,透过询问有学识的读书人来寻找解决之道,表现了诗人对知识和理智的重视。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战争对生活的直接影响,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沉思考,艺术性和思想性兼具。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与对百姓苦难的关切,反映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强调了知识与理智在治国安民中的重要性。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两个国家是哪些?
“女停襄邑杼”中“杼”的意思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鲁诸生”指的是哪类人?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