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送邹判官往陈留

《送邹判官往陈留》

时间: 2025-04-27 14:58:14

诗句

齐宋伤心地,频年此用兵。

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

国使乘轺去,诸侯拥节迎。

深仁荷君子,薄赋恤黎甿。

火燎原犹热,波摇海未平。

应将否泰理,一问鲁诸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58:14

送邹判官往陈留

原文展示:

齐宋伤心地,频年此用兵。
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
国使乘轺去,诸侯拥节迎。
深仁荷君子,薄赋恤黎甿。
火燎原犹热,波摇海未平。
应将否泰理,一问鲁诸生。

白话文翻译:

齐国和宋国的土地令人伤心,这几年频繁发生战争。
女子停下在襄邑织布,农民在汶阳荒废了耕作。
国家的使者乘坐着轿子离去,各诸侯纷纷前来迎接。
深厚的仁德承载着君子,轻薄的赋税怜恤着百姓。
火灾在原野上仍然炽热,波涛在海上依旧翻滚。
应该将安定与否的道理,问一问鲁国的那些读书人。

注释:

  • 齐宋:指齐国和宋国,古代中国的两个诸侯国。
  • 襄邑:古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 :织布用的工具。
  • 汶阳:古地名,今为山东一带。
  • 国使:国家派出的使者。
  • :轿子或车子。
  • 诸侯:古代封建制度下的地方领主。
  • 深仁:深厚的仁德。
  • 荷君子:承载君子的品德。
  • 薄赋:轻薄的赋税。
  • 黎甿:黎民百姓。
  • 火燎原:比喻战乱带来的灾难。
  • 波摇海未平:比喻局势仍然动荡不安。
  • 否泰理:安定与否的道理。
  • 鲁诸生:鲁国的读书人,指那些有学问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继,字叔夜,唐代诗人,以诗歌见长,作品多描绘社会现实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作语言简练,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时值国家动乱之际,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困苦。诗人通过描绘社会现状,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与忧虑。

诗歌鉴赏:

诗中以简练的语言表现了战争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开篇便提到“齐宋伤心地”,直指战争的惨痛,显示出诗人对社会动荡的深切关注。接着,通过描绘“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的情景,展示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直接影响,女性的织布和农民的耕作都停滞不前。这种对比中蕴藏着对和平的渴望。

“国使乘轺去,诸侯拥节迎”则反映出政治上的混乱与官僚的形式化,虽然有使者出行,却未能真正解决民生困苦。随后的“深仁荷君子,薄赋恤黎甿”则展现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向往,期望有仁德的君子能够关心和帮助百姓。

“火燎原犹热,波摇海未平”生动地描绘了战争带来的持续灾害,暗喻社会动荡不安。最后一句“应将否泰理,一问鲁诸生”则是对未来的思考,透过询问有学识的读书人来寻找解决之道,表现了诗人对知识和理智的重视。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战争对生活的直接影响,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沉思考,艺术性和思想性兼具。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齐宋伤心地”:点明背景,表达对战乱土地的悲痛。
    • “频年此用兵”:强调战争的频繁与持久。
    • “女停襄邑杼”:描绘女性的生活受到战争的干扰。
    • “农废汶阳耕”:反映农业生产的停滞。
    • “国使乘轺去”:国使出行的场景,暗示政治活动的表面繁荣。
    • “诸侯拥节迎”:诸侯的迎接,显示形式上的尊重与混乱。
    • “深仁荷君子”:理想中的统治者,具有人格魅力。
    • “薄赋恤黎甿”:希望赋税轻,百姓能得到安抚。
    • “火燎原犹热”:战争的持续带来的伤害。
    • “波摇海未平”:比喻社会局势的不安宁。
    • “应将否泰理”:对未来安定的追问。
    • “一问鲁诸生”:寄希望于读书人的智慧。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火燎原犹热,波摇海未平”,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用“火燎原”与“波摇海”来形象地描绘战争的影响。
    • 排比:多处使用排比加强语气,增强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与对百姓苦难的关切,反映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强调了知识与理智在治国安民中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伤心地:象征着被战火摧毁的家园,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 女停杼:象征家庭与传统的破碎,反映战争对社会的影响。
  • 农废耕:代表着失去的生计与希望,暗示了国民的困境。
  • :分别象征了战争的毁灭性与社会动荡的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两个国家是哪些?

    • A. 齐国和宋国
    • B. 周国和秦国
    • C. 汉国和唐国
    • D. 魏国和蜀国
  2. “女停襄邑杼”中“杼”的意思是什么?

    • A. 织布工具
    • B. 农具
    • C. 兵器
    • D. 交通工具
  3. 诗中提到的“鲁诸生”指的是哪类人?

    • A. 战士
    • B. 农民
    • C. 读书人
    • D. 商人

答案

  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by 杜甫:同样描绘了战争带来的苦难与对未来的思考。
  • 《静夜思》 by 李白:虽主题不同,但也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张继《送邹判官往陈留》杜甫《春望》:两首诗都反映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但张继更侧重于政治与理想的追求,而杜甫则更多表现对家国沦陷的悲痛与忧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查询

上平西 泰和南征作 上行杯 上行杯 上行杯 其六 上行杯 其五 上行杯 其四 上行杯 其三 上行杯 其二 上行杯 其一 上行杯 无题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卜字旁的字 双人旁的字 施仁布泽 练丁 愚夫俗子 濞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风吹浪打 齲字旁的字 戈字旁的字 一而光 愿受长缨 党塾 起阵 钓钩 隶字旁的字 心乔意怯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