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荆公墓

《荆公墓》

时间: 2025-04-26 03:29:31

诗句

本意治功徙木,何心党祸扬尘。

报雠岂教行劫,作俑翻成害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29:31

诗词名称: 荆公墓

作者: 范成大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本意治功徙木,何心党祸扬尘。
报雠岂教行劫,作俑翻成害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本来是想为治理国家、移植树木而来,怎么会心中怀有祸患,导致扬起尘土呢?报仇岂能教唆他人去抢掠?如今的亡灵反而变成了危害仁德的俑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治功:治理的功业。
  • 徙木:移植树木,泛指为民生所作的善行。
  • 党祸:指心中怀有祸患。
  • 扬尘:扬起尘土,比喻造成混乱或是灾难。
  • 报雠:报仇、复仇。
  • 行劫:抢掠的行为。
  • 作俑:作俑是指制作陶俑,古时为祭祀而作,现此处引申为妨害仁德的行为。
  • 害仁:损害仁义。

典故解析: 这首诗提到的“俑”与古代的祭祀文化有关。在古代,人们相信死者的灵魂需要陪伴,便用陶俑作为替代,供其在阴间使用。范成大借此典故,表达对社会动荡和人心不古的无奈与痛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1193),字仲淹,号涧溪,南宋时期的诗人和词人,著有《范氏诗集》。他为人刚直,主张文学应为社会服务,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感受到人心的变迁与国家的危机,因而写下此诗,表达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忧虑与愤慨。

诗歌鉴赏:

《荆公墓》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荆公墓的描写,表现了他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和对仁德的渴望。首句“本意治功徙木”表明诗人最初的理想是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然而现实却让他的理想变得遥不可及。这种失落感贯穿全诗,诗人用“何心党祸扬尘”揭示了人心的险恶与世道的混乱。

在后两句中,诗人进一步探讨了复仇与道义的关系,指出复仇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导致更多的混乱与伤害。“作俑翻成害仁”则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刻谴责,表明了对人性堕落的忧虑。整首诗情感深沉而又饱含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理想的坚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本意治功徙木:表达诗人原本希望通过治理功业来造福社会的理想。
  • 何心党祸扬尘:反映出诗人对世事的失望,感叹人心的险恶。
  • 报雠岂教行劫:质疑复仇的意义,强调复仇并非正义之举。
  • 作俑翻成害仁:指出祭祀文化中的悲剧,反映出对仁义的失落。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加深了诗的主题。
  • 比喻:将复仇与抢劫比拟,揭示其本质的相似性。
  • 象征:用“俑”象征人们的堕落与社会的混乱。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社会动荡的深切忧虑,呼唤人们重视仁德,强调复仇的无益,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荆公:象征着理想与仁德。
  • :象征着生命与生机。
  • :象征着混乱与纷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 B. 复仇的必要性
    • C. 祭祀文化的解读
  2. “本意治功徙木”的意思是?

    • A. 诗人想移植树木
    • B. 诗人希望治理国家
    • C. 诗人想要复仇
  3. 诗中提到的“俑”象征着什么?

    • A. 仁义
    • B. 人性的堕落
    • C. 国家治理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范成大的《荆公墓》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均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但陆游更加强调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结合,而范成大则更侧重于道义与仁德的缺失。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范成大诗文集》
  • 相关研究论文与书籍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婆罗门六首 其六 婆罗门六首 其五 婆罗门六首 其四 婆罗门六首 其三 婆罗门六首 其二 婆罗门引(四有八日谢太后庆七十) 婆罗门六首 其一 婆罗门引(郭清华席上为放琴客而新有所盼,赋以见喜) 婆罗门引 五日 婆罗门引 寿大智先生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送日 鼻字旁的字 隹字旁的字 乃堂 包含蓑的词语有哪些 止渴思梅 琼开头的成语 青铜 鹵字旁的字 握素怀铅 寸字旁的字 亵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不随以止 名卿钜公 乛字旁的字 缘悭一面 纵览 十八滩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