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45: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45:47
官军后还西涧草堂
作者: 周砥 〔元代〕
丈夫志四海,立身自有余。
安能事一室,遂欲逃空虚。
嘉遁盖贞吉,圣人不予愚。
况当艰难际,行止岂欲迂。
若为动干戈,爰及此林闾。
风气混六合,理难静一隅。
奔走固不恤,邻里谁安居。
所恤罔悔吝,类为时所驱。
出门已忧劳,入门复欢娱。
一欣朋徒合,再喜景物殊。
绿竹洒秋色,疏花耀前除。
开轩坐林杪,更取琴与书。
西山澹相对,落日号惊乌。
忍闻濮阳血,草木渍模糊。
杀戮本群盗,哀矜为无辜。
三叹观化初,人生亦须臾。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有志之士胸怀四海,立身处世不拘泥于一隅之地的情怀。作者感叹,怎能只为家室琐事而逃避空虚的生活呢?即使隐退也是吉祥的,圣人也不屑于愚蠢行为。面对艰难时刻,行动的决策岂能犹豫不决?若果真要动刀枪,恐怕连这林间小路也难以幸免。时代的风气混乱,理想的安宁在整个世界中都难以找到。奔波劳碌并不在意,邻里之间又有谁能安宁呢?所忧虑的乃是无悔的抉择,都是被时代所驱使。出门已是忧劳,回到家中又是欢娱。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聚会,欣喜于不同的景物。绿竹在秋阳下洒下色彩,稀疏的花朵在眼前夺目。开窗坐在林间,更要取出琴书来消遣。西山淡淡相对,落日时分惊起飞乌。听闻濮阳的血腥之事,草木都沾染了鲜血。杀戮的根源在于群盗,令人哀悼无辜者的遭遇。三次叹息,人生如梦,转瞬即逝。
作者介绍:周砥,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诗作见长,尤其擅长表达时局动荡中个人的思考与感受。他的作品常常融合了个人情感与社会观察,具有一定的哲理性。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不安,官军与民众之间的矛盾加剧。诗中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以豪放的气概开篇,展现出诗人对广阔天地的向往,表达了他对志向与理想的追求。通过对比“丈夫志四海”与“安能事一室”,诗人阐述了个人追求与世俗责任之间的矛盾。诗中多次提及“艰难际”,表现出诗人对社会动荡的敏感与无奈。随着诗意的展开,诗人以生动的自然意象描绘出一幅宁静的乡村图景,如“绿竹洒秋色,疏花耀前除”,展现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诗的结尾却转向对社会动荡的沉痛反思,“忍闻濮阳血”,“草木渍模糊”展现了战争带来的血腥与无辜,令人心生惋惜。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整首诗在美丽的自然景色与惨烈的社会现实之间形成鲜明的对照,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诗的情感由此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断波动,最终留给读者深刻的思索与感慨。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在于表现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社会动荡的无奈,通过对比与对照,诗人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社会动荡的深刻思考。
诗词测试:
诗人周砥生活在哪个时代?
诗中提到的“绿竹洒秋色”主要描绘了什么意象?
诗中提到的“忍闻濮阳血”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受?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