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18: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18:44
题朱郎中白都庄
王安石
萧洒桐庐守,沧洲寄一廛。
山光隔钓岸,江气杂炊烟。
藜杖听鸣橹,篮舆看种田。
明时须共理,此兴在他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王安石在白都庄的闲适生活和对未来的思考。诗人守着桐庐的清净,寄情于沧洲这片小天地。远处的山光映衬着钓鱼的岸边,江面的烟气夹杂着炊烟,显得恬淡宁静。他一边拄着藜杖,听着橹声,一边坐在篮舆里面,观察田间的种植。诗人感慨,明亮的时光需要我们共同去理会,而这种兴致则留待未来的岁月去体会。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常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王安石隐居的时期,表达了他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的思考。在社会变革与政治纷争的背景下,诗人借此寄情于山水,反思人生。
王安石的《题朱郎中白都庄》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融入诗人的情感与哲思,展现了他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全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山水田园的描绘,表现出一种清幽的生活态度。
诗的开头“萧洒桐庐守,沧洲寄一廛”,将诗人的生活状态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表现出一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接下来的“山光隔钓岸,江气杂炊烟”,则通过山光和江气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令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与生活的安逸。
“藜杖听鸣橹,篮舆看种田”,诗人以藜杖和篮舆的意象,展现了他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听着橹声,观察农田的忙碌,体现出一种回归自然的生活理想。最后一句“明时须共理,此兴在他年”则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期许,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的美好,共同享受生活的乐趣。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田园的美景,也蕴含着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例如“山光隔钓岸,江气杂炊烟”通过对仗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思考。这种田园生活不仅是身体的寄托,更是心灵的归宿。
诗中“萧洒”主要形容的是诗人什么样的气质?
“明时须共理”意在表达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