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05: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05:53
过淮
梅尧臣
侍亲数数来浮汴,
护榇迢迢复渡淮。
旨蓄曾无御寒具,
细君唯有隐居钗。
月衔远入鱼衔浪,
潮退长汀蚌阁崖。
素服华颠色相似,
青铜不忍见形骸。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淮河游历时的感受。他的亲人频繁地来到汴河边,远道而来护送棺材,长途跋涉再次渡过淮河。棺材里没有温暖的衣物,而只有细君(妻子)一根隐居时用的钗子在。这时明月映照着远方,仿佛鱼在衔着浪花,潮水退去,滩涂上露出了蚌壳和崖壁。素衣素服,白发苍苍的我和那青铜的形骸,再也不忍直视。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彭年,号天池,宋代诗人,散文家。他的诗风清新,重视自然景物的描绘,常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见长。
这首诗写于梅尧臣晚年,可能是他在经历了亲人去世后,表达对生死的感慨与思考。诗中渗透着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亲情的深切怀念。
《过淮》是梅尧臣用以表达对亲情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的作品。诗的开头描写了作者的亲人频繁前来,细腻地传达了对生命、死亡的思考。尤其是“护榇迢迢复渡淮”,将护送棺材的路途描绘得漫长而艰辛,象征着对逝去亲人的依依不舍。
接着,诗中提到“旨蓄曾无御寒具”,这句可以看作对逝者的遗憾与无奈,暗示了生者对死者的无力与悲哀,而“细君唯有隐居钗”则表现了作者在失去亲人后的孤独。月光与潮水的描写则借助自然景象来映衬作者的内心情感,构建出一种寂寥的氛围。
最后两句“素服华颠色相似,青铜不忍见形骸”,以自我反思收尾,表现出对自己老去的无奈和对生命流逝的深刻感悟,给人以沉重的思考。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亲情的哀悼,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展现了梅尧臣深邃的思考和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亲情的追忆与对生命的感慨,体现了人对生死的思考,展示了梅尧臣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诗中“护榇”指的是什么?
A. 护送棺材
B. 送行的船
C. 隐居的地方
诗中提到的“细君”指的是?
A. 妻子
B. 朋友
C. 亲人
诗的主题主要在表达对什么的感慨?
A. 自然景色
B. 亲情与生死
C. 友情的流逝
《静夜思》:同样以夜晚为背景,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但更为直接和简洁;而《过淮》则通过复杂的意象和情感,深入探讨生死与孤独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