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26: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26:33
正月二十日上山庄二月晦日归不见花
作者: 冯时行〔宋代〕
山巑岏,立屏幛。
山上无花不见春,下山花落空惆怅。
嫣香空后芳草萌,芳草萋萋愁更生。
子规啼血不见花,春又别我天之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上山庄时的情景。山峦起伏,犹如立起的屏风。山上没有花儿,春天的气息也看不见,回到山下才发现花瓣已落,心中充满惆怅。虽然芳草在花儿凋谢后重新生长,但芳草的茂盛又让人增添了愁苦。子规鸟在啼叫,仿佛在为花儿的缺失而哭泣,春天又一次与我擦肩而过,离我远去。
冯时行,字子云,号雪渔,宋代人。生于北宋末年,活跃于南宋,诗风清新,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其作品多表现对人生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
这首诗写于春季,诗人因未能见到山庄中的花而感到失落,反映了他对自然美的向往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这种情感在古代文人中极为普遍,尤其在春天这个象征生机与希望的季节,缺少花卉的景象更显孤独与失落。
冯时行的这首《正月二十日上山庄二月晦日归不见花》,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失落与生命的无常。开篇的“山巑岏,立屏幛”,用“屏幛”一词形象地勾勒出山的雄伟与险峻,给读者建立了一个自然的背景。接着,诗人转向内心的感受,山上无花的情景使他感到春天的缺失,进一步引发了他对生命流逝的惆怅。
“嫣香空后芳草萌,芳草萋萋愁更生”一句,通过对比花香的凋零与芳草的生长,表现出一种春天的轮回,但这一轮回却并未带来快乐,反而是更深的愁苦。最后,诗人提到“子规啼血”,用子规鸟的啼叫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怀念与失落,形成了整首诗的情感高潮。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自然景物传达诗人的内心情感,既有对春天美好的向往,也有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体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理解。
山巑岏,立屏幛。
描述山的险峻,设立了一道自然屏障,营造出孤立的感觉。
山上无花不见春,下山花落空惆怅。
山上没有花,无法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回到山下却发现花瓣已落,心中充满惆怅。
嫣香空后芳草萌,芳草萋萋愁更生。
花香消逝后,芳草开始生长,但芳草的茂盛却带来了更多的愁苦。
子规啼血不见花,春又别我天之涯。
子规鸟在啼叫,似乎在为花的缺失而哭泣,春天又一次与我擦肩而过,远去天涯。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失去的伤感,反映了对自然美的向往以及对生命流逝的无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惆怅。
诗中“山巑岏”形容的是怎样的山?
A. 平坦 B. 陡峭 C. 空旷
“子规啼血”中的“啼血”意指什么?
A. 哭泣 B. 高歌 C. 呜咽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伤?
A. 秋天 B. 春天 C. 夏天
答案:1.B 2.A 3.B
《春晓》和《正月二十日上山庄二月晦日归不见花》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春晓》更强调春天的美好与生机,而冯时行的作品则表达了对春天失去的悲伤。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