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7:39: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39:53
惊见戈矛逼讲筵,青山碧血夜如年。
何须文字方成狱,始信头颅不直钱。
愁偶语,泣残编。
难从故纸觅桃源,
无端留命供刀俎,真悔懵腾盼凯旋。
突然看到戈矛逼近讲坛,青山碧血让夜晚似乎漫长如年。
何必通过文字才会入狱,才开始相信头颅不直也能换来金钱。
愁苦的情话,如泪洒残缺的书卷。
难以从旧书中寻觅到桃花源,
无缘无故的留命供刀俎,真是后悔懵懂中盼望凯旋。
沈祖棻(1884-1951),字惕生,号韵斋,江苏扬州人。沈祖棻是近现代著名的诗人、词人及散文家,曾参与辛亥革命及五四运动,作品多反映时代的苦难与个人的挣扎。他的诗风往往蕴含深厚的历史感和现实主义色彩。
《鹧鸪天》创作于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忧虑与反思,尤其是对战争带来的痛苦和对生存的深切思考。
《鹧鸪天》通过对战争与社会现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沈祖棻对生命、自由与理想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惊见戈矛逼讲筵”引入,生动地描绘出战争的紧迫感和对知识分子的威胁,暗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安与动荡。接着,诗人转向对文字的思考,指出言论自由的缺失与文字的风险,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的渴望。
在情感层面,诗中“愁偶语,泣残编”透露出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失落,愁苦的情感通过“泪洒残缺的书卷”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后,诗人以“无端留命供刀俎,真悔懵腾盼凯旋”结束,呈现出一种无奈与悔恨,暗示着对于个体命运的无力感以及对理想的渴望。
整体来看,该诗不仅抒发了个人的愁苦,也反映了时代的悲剧与对未来的迷茫,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战争带来的痛苦、对自由的渴望与对生命意义的反思,展现出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力感与挣扎。
诗中“青山碧血”指的是什么?
A. 美丽的山水
B. 战争的惨烈
C. 和平的象征
“何须文字方成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言论自由的渴望
B. 对文字的喜爱
C. 对战争的赞美
诗人对“桃源”的描述有什么含义?
A. 现实的美好
B. 理想生活的向往
C. 过去的回忆
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相比,两者都反映出对社会动荡的深刻思考,但沈祖棻的诗更强调个体的无奈与绝望,而白居易则更多关注于人间的情感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