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烧

《烧》

时间: 2025-04-28 02:17:40

诗句

惹草荧荧焰,随风烈烈声。

欲临横涧断,忽上晚风明。

踸踔无潜迹,蒙茸有怒生。

尚馀飞烬煖,培耔及春耕。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2:17:40

原文展示:

惹草荧荧焰,随风烈烈声。
欲临横涧断,忽上晚风明。
踸踔无潜迹,蒙茸有怒生。
尚馀飞烬煖,培耔及春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草丛中燃烧的火焰,火光闪烁,伴随着风声呼啸。诗人想要去临近横涧,却突然间感受到了晚风的明亮。火焰的跳动没有留下痕迹,厚厚的烟雾中隐含着怒火。最后,只剩下微弱的余烬,正如春耕时节的培土一样。

注释:

  1. 惹草:点燃草木,指燃烧的行为。
  2. 荧荧焰:形容火焰闪烁的样子。
  3. 烈烈声:指风声呼啸或火焰燃烧的声音。
  4. 横涧:指横在眼前的溪涧。
  5. 踸踔:形容火焰跳动的样子。
  6. 蒙茸:指烟雾浓厚的样子。
  7. 怒生:隐含着愤怒或激烈的情感。
  8. 飞烬煖:指火焰熄灭后留下的余烬。
  9. 培耔:耕作,与春天的农忙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子翚,宋代诗人,生平不详,其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风格清新,富有情趣。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刘子翚生活的宋代,正值农业社会,诗中通过火焰的意象表达对自然的感悟与对生活的思考,反映了当时人们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火焰的意象,展现了自然景观与人内心情感的交融。开篇的“惹草荧荧焰”便引入了火焰的形象,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受,配合“随风烈烈声”的描写,仿佛可以听到风吹过火焰时的呼啸声,生动而形象。接下来的“欲临横涧断,忽上晚风明”,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与追求,另一方面又通过晚风的明亮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变化与无常,这种反差令人深思。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踸踔无潜迹”与“蒙茸有怒生”的对比,展现了火焰所带来的短暂与激烈,隐喻了人生命运的无常与变化。最后一句“尚馀飞烬煖,培耔及春耕”则将火焰的余烬与春耕的景象结合,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惹草荧荧焰:点燃草木,火焰闪烁。
    • 随风烈烈声:火焰与风声交织,带来强烈的音响效果。
    • 欲临横涧断:欲靠近溪涧,却被阻断。
    • 忽上晚风明:突然感受到晚风的明亮,暗示着自然的变化。
    • 踸踔无潜迹:火焰跳动,没有留下痕迹。
    • 蒙茸有怒生:浓厚的烟雾中,似乎蕴藏着怒火。
    • 尚馀飞烬煖:余烬依旧温暖,象征着希望未尽。
    • 培耔及春耕:连接到春耕,体现出一种生机与希望。
  2.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比喻与拟人手法,例如“烈烈声”赋予了火焰声音,增添了生动性。
    • 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3.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火焰的意象,展现了自然的力量以及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表达了对生命无常与希望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火焰:象征着生命的激情与短暂,同时也暗示着愤怒与变化。
  • 晚风:代表着时光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
  • 余烬:象征着希望与生机,尽管短暂却依然存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惹草荧荧焰”中的“荧荧”指的是什么?

    • A. 颜色
    • B. 火焰的闪烁
    • C. 风声
    •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尚馀飞烬煖”意味着什么?

    • A. 火焰已熄灭
    • B. 依然有温暖的余烬
    • C. 没有任何痕迹
    • 答案:B
  3. 诗中描绘的自然元素主要是什么?

    • A. 雨水
    • B. 火焰与风
    • C. 山脉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运用自然景观表达情感。
  • 李白的《静夜思》:通过意象传达思乡情。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子翚的《烧》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涉及自然,但《烧》更强调火焰的激烈与变化,而《春望》则更多反映了战乱带来的忧虑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感梦 韦氏馆与周隐客杜归和泛舟 见人咏韩舍人新律诗,因有戏赠 寄乐天 使东川。南秦雪 遣昼 有所教 醉别卢头陀 秋相望 红荆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芜絶 望其肩项 天秋 穷理尽性 己字旁的字 亠字旁的字 四点底的字 車字旁的字 卤字旁的字 加油加醋 山头主义 倡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府经历 只知其一,未知其二 风美 蝶粉蜂黄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