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7:48: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48:17
莲池一亩馀,瀰瀰吞众流。
花繁不近堤,欲往无方舟。
不及池中鱼,随波自沈浮。
这一亩多的莲池,水流淹没了四周。
花开得繁茂,但离堤很远,想要靠近却没有船只。
不如池中的鱼,随波逐流,自由自在地沉浮。
这首诗通过对莲池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以及生物的自由状态。莲花常被视为高洁的象征,而池中的鱼则象征着生命的自由和顺应自然的态度。
刘子翚(生卒年不详),字宗道,号子翚,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现了他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热爱。他的诗风清新脱俗,积极向上。
《潭溪十咏》是刘子翚在描绘潭溪美景时所作的十首诗中的一首,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生活的感悟。诗作是在他游览某个莲池时产生的灵感,表达了他对生命状态和自然环境的思考。
这首《莲池》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而优美的自然场景。诗人用“莲池一亩馀”开篇,直接引入主题,表现出莲池的广阔与宁静,接着“瀰瀰吞众流”二句,描绘水流的势头,将环境的动态和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的“花繁不近堤”则反映出自然的生长规律与生命的距离感,尽管花开得繁茂,却因距离堤岸远而难以接触,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与渴望。
“欲往无方舟”一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追求,他渴望接近那美丽的莲花,却因没有船只而无法实现。这种无法靠近的感受,正是人们在追求美好事物时常常遭遇的困境,进一步引起读者的共鸣。而最后一句“不及池中鱼,随波自沈浮”,则通过对比手法,将鱼的自由与人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生命在自然中的随性与自在。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借助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对自我存在状态的思考,展现出一种淡然与豁达的生活态度。
这首诗通过描绘莲池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命和自然的思考。它隐含了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表现了人们在追求美好时的无奈与自然的随性。
诗中“莲池一亩馀”指的是多大的面积?
诗中提到“欲往无方舟”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提到的“池中鱼”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