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和郑国哭来自江州道中之什

《和郑国哭来自江州道中之什》

时间: 2025-04-27 17:05:49

诗句

闻道山炉一炷香,三余常得寸心降。

直须了取诗千首,始可闲期璧一双。

梅润未能排絮帽,日阳只拟上云窗。

伫公纳锡充前列,毋使迟迟出九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05:49

原文展示:

闻道山炉一炷香,三余常得寸心降。
直须了取诗千首,始可闲期璧一双。
梅润未能排絮帽,日阳只拟上云窗。
伫公纳锡充前列,毋使迟迟出九江。

白话文翻译:

听说山中炉子上燃了一炷香,我时常感到内心的平静。
必须先写下千首诗,才能有闲暇时光来享受那对璧玉。
梅花的清香尚未能驱散我的忧愁,阳光只想照耀那云端的窗户。
恭候您献上美好的诗篇,别让您在九江滞留太久。

注释:

  • 山炉:指山中香炉,常用以焚香祈福。
  • 寸心:指内心的感受,寸心降即内心安宁。
  • 璧一双:指对璧玉,象征美好与珍贵,通常比喻理想或追求。
  • 梅润:梅花的香气,暗示着优雅和清新。
  • 云窗:窗户在云端,象征着高远的理想或境界。
  • 纳锡:恭迎、接受礼物,古代指接受赏赐或荣誉。

典故解析:

这首诗的意境与古代文人追求诗歌与理想生活的情怀密切相关。提到的“香”与“梅”常常出现在古诗中,象征着高洁与清雅的品格。诗中提到的“璧”也代表着珍贵与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勋,宋代诗人,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有细腻的情感流露。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是在某次游历途中所作,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诗歌创作的渴望,反映了当时文人对精神追求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和内心情感相结合,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追求。首句提到“山炉一炷香”,营造出宁静的氛围,随后转入对内心安宁的反思,体现了诗人渴望通过创作来获得内心的平静。接下来的“直须了取诗千首”,则表达了他对创作的执着与期待,强调了诗歌在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诗中提到的“梅润未能排絮帽”,则暗含了诗人对生活中烦恼的无奈,尽管梅花的清香弥漫,但仍有难以排解的忧愁。而“日阳只拟上云窗”则表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阳光能够照耀到自己的理想之上。

最后两句“伫公纳锡充前列,毋使迟迟出九江”则反映出诗人对友人的期盼,期待能在诗歌的交流中获得共鸣。这首诗从内心情感到对友人的期待,层层递进,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安宁。
  • 第二联强调了诗歌创作的重要性,诗人渴望通过创作来获得满足。
  • 第三联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忧虑与期望。
  • 最后两句则是对友人的期待,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 “梅润”与“日阳”形成对照,增强了诗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内心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对创作的期盼以及对友人的期待,体现了文人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炉:象征内心的安宁与自我反思。
  • 梅润:代表高洁的品格与清新的情感。
  • 日阳:象征希望与理想。
  • :象征珍贵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自然的热爱
    • B. 对友人的期待
    • C. 对诗歌创作的渴望
    • D. 对生活的无奈
  2. “梅润未能排絮帽”中的“梅润”指的是什么?

    • A. 梅花的香气
    • B. 梅花的颜色
    • C. 梅花的形状
    • D. 梅花的数量

答案

  1. C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此诗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宁静,但王维更侧重于幽静的山林生活,而曹勋则更强调诗歌创作的渴望。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大系》
  • 《诗词鉴赏辞典》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苏幕遮 看送孝 苏幕遮 苏幕遮·道无言 苏幕遮 劝迷途 苏幕遮 徐公问因果 苏幕遮•帐畔听流苏响声 苏幕遮 集清真 苏幕遮 新寒 苏幕遮 惜春 苏幕遮•帘外听堕钗声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饭的成语 江天一色 几字旁的字 包含睡的词语有哪些 士字旁的字 冷言热语 反心 口字旁的字 页字旁的字 极已 凵字底的字 葭莩之亲 包含濮的词语有哪些 钓角 聋俗 惟利是命 方枘圜凿 气开头的成语 顺时随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