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5:21: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5:21:18
青华阁帖三卷绍兴御刻皆二王书后有释文余颇辨其误复跋一诗
姚鼐 〔清代〕
古诗词
苍颉始作书,已闻夜鬼哭。
官民信治察,淳朴存有几。
何况尚草法,几牖骇蛇虺。
笔势取奔趋,形体杂叆霼。
多寡乱马足,左右错丁尾。
假如羲献存,翰墨矜有斐。
试钳文上下,自读口亦悱。
儒者厌草书,所识讵不韪。
伤哉宋南渡,国有存陈唏。
铁马苟临江,所忧杭一苇。
柰何耽安燕,宫苑艳禯卉。
近拟大观年,取法寔比匪。
镌工聚乐石,名帖启籯篚。
帝后各擅书,亲释文如蚁。
吾今适无事,旧册陈几棐。
颇亦从俗嗜,骧腾震瑰玮。
默对淹永日,错昧暾与朏。
旧释或得失,吾说亦葑菲。
古帖残阙馀,谁能诵娓娓。
盍各陈小辨,聊于博弈伟。
若夫大雅才,自命则吾岂。
苍颉开始创作文字的那一刻,夜晚的鬼魂已经听闻了。
官民之间彼此信任,治理与监察,淳朴的风气究竟还有多少?
更何况书法尚且难以规范,几扇窗户让人惊恐如蛇虺。
笔势如奔马,形体却杂乱无章。
多与少的笔画杂乱如马足,左右的笔画交错如丁字尾。
假如王羲之和王献之在世,翰墨的风范自会显得高雅。
试着把文句上下对照,自读时也会感到难以言表的情感。
儒者厌恶草书,所识的又何必都是错误?
可悲的是宋朝南渡,国家还有存留的陈旧气息。
铁马虽临江边,我所忧虑的不过是杭城一根芦苇。
为何沉迷在安逸之中,宫苑里开满艳丽的花卉?
近期打算仿效大观年间的风格,所取法的却实在不够高雅。
雕刻工匠聚集在乐石,名帖如同开启了尘封的箱子。
帝后各自擅长书法,亲自释文如蚁群般忙碌。
我如今正好无事,旧册子摆在几案上。
我也在从俗之中追求,骧腾震撼于瑰丽的艺术。
默默对着漫长日子,错处迷昧于晨曦与黄昏。
旧释或有得失,我的见解也显得微薄。
古帖残缺不全,谁能流畅地朗读?
不如大家各自提出小小的辨析,聊以博弈之乐。
若论大雅之才,自命又何足挂齿?
姚鼐(1730-1816),字景华,号澹斋,清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学者。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关注社会现实,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首诗是姚鼐对书法艺术的思考与反思,表达了他对古帖的热爱与对当代书法的忧虑,反映了清代书法发展状况及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探索。
姚鼐的《青华阁帖三卷绍兴御刻皆二王书后有释文余颇辨其误复跋一诗》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古诗,更是对书法艺术的一次深刻反思。诗中开篇以苍颉的创书传说引入,既表达了文字的源远流长,又暗含了对书法发展的忧虑。接着,诗人借古喻今,指出当时书法界的混乱与对草书的偏见,反映出其对传统书法的热爱与对当代书法的批判。
姚鼐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对比,如将书法与奔马相提并论,使得读者不仅能感受到书法的生动与激情,还能体会到其背后蕴含的深层文化意蕴。整首诗通过对古帖的回顾与个人感悟,展现了诗人对书法艺术的执着与追求。
在诗的最后,姚鼐以谦逊的姿态呼吁大家共同交流与探讨,体现出一种开放的思想。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鲜明,情感真挚,展现了姚鼐作为诗人对于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
整首诗表达了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对当代书法的忧虑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体现出诗人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刻思考。
诗中提到的书法大家是?
诗中“苍颉始作书”意指什么?
诗中提到的“大观年”代表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