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17: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17:31
《登天平山》
作者: 王廷魁 〔清代〕
何年巧斫龙门路,
侧身石缝迷窘步。
分明从此隔人间,
梯空仄磴穿云雾。
探奇仿佛达天都,
松花飘落来虚无。
银房石室隐崖谷,
山茶活火然僧炉。
白云冉冉自来去,
半岭钟传泉落处。
鲜葩错杂吐幽香,
梵宇凌空接仙驭。
披襟直上最高巅,
下瞰万笏浮春烟。
湖光浩渺望不极,
琉璃倒映丹霞天。
这首诗的意思可以翻译为:
不知是哪一年,巧妙地开辟了这条通往龙门的道路,
我侧身在石缝中,步履艰难。
显然从这里就与人世隔绝,
那梯子和狭窄的石阶穿越了云雾。
探寻奇异的景色仿佛达到了天都,
松花轻轻飘落,似乎是虚无缥缈的世界。
银色的房间和石室隐匿在悬崖谷中,
山茶的火焰像僧人的炉火在燃烧。
白云缓缓来去,
钟声在半岭传来,泉水从那里流落。
鲜花错落着吐出幽香,
佛寺高高在上,似乎要接引仙人。
我披开衣襟,直上最高的山巅,
俯瞰万里土地上浮动的春烟。
湖光波澜浩渺,望不到边际,
琉璃般的湖面倒映着丹霞的天空。
典故解析:
王廷魁,清代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较少为人所知,但其诗歌在清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风格多为写景抒情,意境深远。
此诗创作于王廷魁游历天平山时,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登高望远的豪情,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登天平山》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的山水诗,通过对天平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向往。开篇以“何年巧斫龙门路”引入,既表现了山路的艰辛,也暗示了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与征服。接着,诗人描写了在石缝中行走的窘迫,传达了自然的险峻和人身处其中的渺小。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逐渐进入一种更高的境界。通过“探奇仿佛达天都”,他描绘了一个超越现实的理想空间,松花的飘落带有一种梦幻的色彩,暗示着人对自然的无尽向往。而“白云冉冉自来去”则展现了自然的变化无常,诗人在此时似乎感受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
整首诗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鲜葩错杂吐幽香”与“梵宇凌空接仙驭”,将自然与人文结合,体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结尾处的“湖光浩渺望不极”,将视野延展至无尽的湖面,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宽广与自由。
总体而言,王廷魁的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更反映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谦卑与敬畏,充满了哲理的思考与艺术的表现力。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类自身渺小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龙门”象征着什么?
A. 美丽的景色
B. 艰难的攀登
C. 人生的哲理
“白云冉冉”这一句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自然的变化
B. 对人世的留恋
C. 内心的孤独
诗中描绘的“湖光浩渺”反映了什么?
A. 诗人的忧伤
B. 自然的开阔与自由
C.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王廷魁的《登天平山》均描绘自然美景,但王维更注重宁静与恬淡的氛围,而王廷魁则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及超越的追求。
以上内容提供了对《登天平山》的全面解析,涵盖了原文、白话文翻译、注释、背景、鉴赏等多个方面,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丰富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