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8:14: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8:14:56
赵禹张汤网未收,
外人董偃化方流。
丞相但看汉故事,
何但宣皇不用周。
赵禹和张汤的捕网尚未收拢,
外面的人董偃的言辞仍在流传。
丞相只看汉朝的历史,
为何只看宣皇而不使用周朝的教训?
作者介绍:陈普,宋代诗人,生平具体事迹较少,但其诗风清新,注重历史和现实的结合。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思考,表达了对时政的关注和对历史教训的反思。
《咏史 其三 魏相》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丞相治国理念的质疑与思考。全诗以赵禹和张汤的捕盗故事引入,暗示在治国理政中仍有未解决的问题和隐患。诗中提及的董偃则象征着外部环境的复杂与难以掌控,劝诫当权者不要只看历史的表面,而应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训。最后一句提到的“何但宣皇不用周”,更是直指当时官员应当借鉴周朝的治理智慧,充分利用历史的经验。整首诗言简意赅,寓意深远,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敏锐观察和对现实政治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历史的反思,强调了治国理政不仅要学习成功的经验,更要从历史中的教训中吸取智慧。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赵禹和张汤的故事主要反映了什么?
诗中提及的“丞相”指的是哪个朝代的官员?
本诗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阅读杜甫的《兵车行》,同样反映了对社会时政的关切。
诗词对比:可以对比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但李白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流露,而陈普则偏重于历史的教训和政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