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咏史 其三 魏相

《咏史 其三 魏相》

时间: 2025-04-29 18:14:56

诗句

赵禹张汤网未收,外人董偃化方流。

丞相但看汉故事,何但宣皇不用周。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8:14:56

原文展示:

赵禹张汤网未收,
外人董偃化方流。
丞相但看汉故事,
何但宣皇不用周。

白话文翻译:

赵禹和张汤的捕网尚未收拢,
外面的人董偃的言辞仍在流传。
丞相只看汉朝的历史,
为何只看宣皇而不使用周朝的教训?

注释:

  • 赵禹:汉朝官员,因捕获贼寇而闻名。
  • 张汤:西汉时期的著名捕盗官员,以打击贼盗著称。
  • 董偃:指外人言辞流传,暗指政治上的流言蜚语。
  • 丞相:古代最高行政长官,汉朝的丞相负责国家大事。
  • 汉故事:指汉朝的历史和教训。
  • 宣皇:汉宣帝,寓意治国理政的成功。
  • :周朝,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朝代,常被用作治国的典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普,宋代诗人,生平具体事迹较少,但其诗风清新,注重历史和现实的结合。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思考,表达了对时政的关注和对历史教训的反思。

诗歌鉴赏:

《咏史 其三 魏相》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丞相治国理念的质疑与思考。全诗以赵禹和张汤的捕盗故事引入,暗示在治国理政中仍有未解决的问题和隐患。诗中提及的董偃则象征着外部环境的复杂与难以掌控,劝诫当权者不要只看历史的表面,而应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训。最后一句提到的“何但宣皇不用周”,更是直指当时官员应当借鉴周朝的治理智慧,充分利用历史的经验。整首诗言简意赅,寓意深远,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敏锐观察和对现实政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赵禹张汤网未收”:提到赵禹和张汤的捕盗未能完全成功,暗示社会依然动荡不安。
  2. “外人董偃化方流”:外部势力的言辞仍在流动,显示出社会舆论的复杂。
  3. “丞相但看汉故事”:丞相只关注汉朝的历史,反映出一种浅薄的历史观。
  4. “何但宣皇不用周”:质疑为何只学习汉宣帝的成功,而不借鉴周朝的治国经验。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句和次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典故:通过历史人物的引用,增强诗的层次感和意义。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历史的反思,强调了治国理政不仅要学习成功的经验,更要从历史中的教训中吸取智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捕网:象征治理的手段和政策。
  • 流言:象征外部环境的复杂性。
  • 历史:象征教训和智慧的源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赵禹和张汤的故事主要反映了什么?

    • A. 捕盗成功
    • B. 治国无能
    • C. 历史的教训
    • D. 外部势力
  2. 诗中提及的“丞相”指的是哪个朝代的官员?

    • A. 唐
    • B. 宋
    • C. 汉
    • D. 周
  3. 本诗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 A. 赞美历史
    • B. 批评当权者
    • C. 宣扬治国理念
    • D. 反思历史教训

答案

  1. C
  2. C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阅读杜甫的《兵车行》,同样反映了对社会时政的关切。

诗词对比:可以对比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但李白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流露,而陈普则偏重于历史的教训和政治的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历史的教训与现代政治》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客中月 友人亭松 感情 长信宫二首 其二 长信宫二首 其一 高楼 长信宫 孤云 南游 匣中琴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痛心疾首 兵戈扰攘 破玉锤珠 重裀列鼎 浑开头的成语 业字旁的字 东来紫气 尸字头的字 珊瑚岛 骨字旁的字 引经据古 荩谋 黽字旁的字 婆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昭旦 辛字旁的字 士官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