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26: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26:24
奉和骊山高顶寓目应制
李峤 〔唐代〕
步辇陟山巅,山高入紫烟。
忠臣还捧日,圣后欲扪天。
迥识平陵树,低看华岳莲。
帝乡应不远,空见白云悬。
这首诗描写了登上骊山高顶的情景。步伐缓慢地走上高山,山峰高耸入云霄。忠臣捧着太阳,圣后的欲望则是触碰天际。远远地识别出平陵的树木,俯视华岳的莲花。帝王的故乡应该不远,但只见白云在空中漂浮。
李峤(约772年-836年),字太冲,号香山,晚唐时期著名诗人,擅长古诗,尤其是五言绝句。李峤的诗风清新脱俗,深受后人喜爱。
本诗是在骊山高顶上写成,可能是应制之作,表达了对皇权的崇敬和对景色的赞美,反映了唐代盛世的气象和诗人对历史的思考。
李峤的《奉和骊山高顶寓目应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骊山的壮美与权力的象征。整首诗从“步辇陟山巅”开始,描绘了登山的过程,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高山入云,象征着理想的高远与追求,诗人借此表现出对国家和皇权的忠诚。
“忠臣还捧日,圣后欲扪天”一句,展现了忠臣和圣后的理想追求,忠臣捧日象征着将光明和希望带给国家,而圣后则象征着对权力的渴望和理想的追求。两者相辅相成,使得整个意境更加深远。
后两句则从远处观察,既提及了历史的痕迹(平陵树)也象征着对故乡的怀念(帝乡应不远),而“空见白云悬”则是对未来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仿佛在暗示着历史的轮回与人的渺小。
整首诗在艺术表现上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深思,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值得反复品味。
整首诗围绕忠诚与理想、历史与自然的主题,表达了对国家、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与责任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故乡的思念
B. 皇权的崇敬与忠诚
C. 自然的美丽
D. 个人的理想
“忠臣还捧日”一句中,“捧日”象征着什么?
A. 权力
B. 光明与希望
C. 历史
D. 自然
诗中提到的“平陵”象征什么?
A. 未来
B. 现实
C. 历史的记忆
D. 自然的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