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22: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22:54
泛舟至竹洲
作者: 吕祖俭 〔宋代〕
湖光拍天浮竹洲,
隐然一面城之幽。
中有高士披素裘,
我欲从之恐淹留。
探囊百金办扁舟,
又烦我友著意修。
微风一动生波头,
飞棹来往倦则休。
兀兀坐曹如系囚,
吏余只有万斛愁。
一生安坐无几求,
今日栖迟如置邮。
脱帽露顶固狂流,
俯首折腰亦可羞。
誓将入海登之罘,
弃置人闲绕指柔。
苍然暮色下羊牛,
出处语默两悠悠。
九原可起柳柳州,
燕坐相与未始游。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湖上泛舟,看到竹洲的美丽景色,感受到一种悠然自得的情怀。湖光映照着天际,竹洲在湖面上浮动,隐约如同一座幽静的城池。水中有位高士披着素衣,我想跟随他,却又担心自己会耽搁。于是我在口袋中掏出百金来准备一只小舟,又麻烦朋友帮我修整。微风轻轻一吹,湖面泛起涟漪,划船的人来来往往,倦了就停下来休息。坐在船上如同被囚禁的感觉,心中只有满满的愁苦。人生安坐其实没什么追求,今天在湖上停留,就像是置身于邮局一样。脱下帽子,露出头顶,虽然显得放荡不羁,但低下头又觉得羞愧。发誓要去大海,抛弃人世间的纷扰,随意地在指尖游走。苍茫的暮色下,羊和牛在悠闲地吃草,出入之间,默默无言,心情也随之悠然。九原山上,柳树成行,和朋友坐在一起,似乎一直没有去游玩。
吕祖俭,字惟信,号惟清,宋代诗人,生活在宋徽宗时期,因其诗风清新脱俗而受到后人的推崇。他一生追求隐逸生活,常以自然为题材,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泛舟至竹洲》作于吕祖俭泛舟于湖中时,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索。诗中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士人的普遍心态。
《泛舟至竹洲》是一首表现隐逸心境的抒情诗。诗人在湖上泛舟,描绘出湖光山色的美丽,勾勒出一种和谐宁静的自然景象。诗的前半部分通过描写湖面、竹洲和高士,表现了自然的宁静与高洁,似乎在呼唤人们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脱。后半部分则流露出诗人的愁苦与困惑,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无尽的思索。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一种脱俗的感觉。诗中的“脱帽露顶”与“俯首折腰”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最终,诗人以“誓将入海登之罘”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尽管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但这一心念却给予了他无尽的勇气与希望。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愁苦,展现了一种追求自由与宁静的内心渴望。
诗中描绘的竹洲象征什么?
“我欲从之恐淹留”中的“淹留”指什么?
诗中提到的“高士”最能体现什么?
答案:1-B,2-B,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