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01:09: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1:09:15
送王右司移江西宪 王炎 〔宋代〕
日边好音来,绣斧移轺车。 九重寄视听,四牡烦询咨。 才德难两全,有即时所须。 平生经纶学,丰蓄乃啜施。 底柱阅颓波,去就难招麾。 湘滨督飞挽,未曾费符移。 举鞭有流钱,民瘠亦自肥。 揽辔不可留,父老结去思。 星台照芹水,寒士增光辉。 心旌绕门阑,意往身絷维。 叱驭岂惮行,愿言谨驰驱。 遥知章贡上,喜色生里闾。 旧闻珥笔风,家有城旦书。 公行将直指,淑问如皋苏。 桁杨无幽枉,雨露皆沾濡。 东望尺五天,入觐聊假途。 善类望主盟,至尊渴谋谟。 正须画麒麟,未用思莼鲈。
从京城传来了好消息,绣斧(指官职)的使者乘坐轺车(轻便车)前来。 皇帝在九重天上寄予厚望,四牡(指四方)的官员们频繁地咨询和询问。 才德难以两全,有时即刻就需要。 平生所学的治国之策,丰厚的储备才舍得施展。 在底柱(指险要之地)观察颓败的波澜,离去和留下都难以指挥。 在湘江边监督运输,从未浪费过符移(指文书)。 举起鞭子就有流动的资金,即使民众贫瘠也能自我充实。 拉住缰绳不可停留,父老乡亲们结下离别的思念。 星台照耀着芹水(指教育之地),寒士们增添了光辉。 心中的旗帜环绕着门阑,意念向往而身体被束缚。 叱喝驾驭者岂敢害怕前行,愿言谨慎地驰骋。 遥知在章贡(地名)之上,喜悦之色在乡里间生起。 旧时听说珥笔(指文官)的风气,家中藏有城旦书(指法律文书)。 公行将直接指出,善问如同皋苏(指贤人)。 桁杨(指刑具)没有幽暗的冤屈,雨露都沾湿了。 向东望去五尺高的天空,入觐时顺便借道。 善良的人们期待主盟,至尊渴望谋划。 正需要画麒麟(指贤才),不用思念莼鲈(指安逸)。
作者介绍: 王炎,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政治和社会的深刻关注。他的诗歌多涉及政治、社会和人生哲理,风格沉稳,语言凝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炎送别王右司(官职名)移任江西宪(官职名)的作品。诗中表达了对王右司的赞赏和祝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政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王右司的赞美和祝福,展现了诗人对政治和社会的深刻关注。诗中“日边好音来”和“九重寄视听”等句,表达了皇帝对王右司的重视和期望。诗人通过对王右司的才德、治国之策和为民服务的描述,展现了对他的赞赏和祝福。同时,诗中也反映了诗人对政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如“才德难两全”和“平生经纶学”等句,表达了对政治和社会的深刻认识。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政治和社会的深刻关注和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王右司的赞美和祝福,展现了诗人对政治和社会的深刻关注。诗中表达了对王右司的才德、治国之策和为民服务的赞赏和祝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政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绣斧移轺车”中的“绣斧”比喻什么? A. 官职 B. 轻便的车 C. 皇帝 D. 四方官员
诗中“九重寄视听”中的“九重”比喻什么? A. 官职 B. 轻便的车 C. 皇帝 D. 四方官员
诗中“平生经纶学”中的“经纶学”比喻什么? A. 官职 B. 轻便的车 C. 治国之策 D. 四方官员
诗中“心旌绕门阑”中的“心旌”比喻什么? A. 官职 B. 轻便的车 C. 心中的旗帜 D. 四方官员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安石和苏轼的送别诗与王炎的这首诗在主题和风格上有所不同。王安石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王右司的赞赏和祝福,而苏轼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王右司的思念和不舍。王炎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王右司的才德和治国之策的赞赏和祝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政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