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07: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07:41
不见东山谢紫虚,时时独自捻吟须。常凭香案监抄箓,时点朱砂为订符。日里惯曾参宝语,夜深梦必入清都。此心却恐多君事,废了工夫火一铢。
我看不见东山的谢紫虚,时常独自吟唱着须弥。常常在香案前抄写符箓,偶尔点上朱砂来做符咒。白天我习惯了听参禅的教诲,夜深时梦中总会进入清都。可是我的心里却担心,若是牵扯太多君王的事务,便会浪费我的修行和努力。
潘牥(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主要以诗词和道教文化为主,作品风格清新、意境深远,常表达对修道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事务的淡泊。
此诗创作于作者对道教修行的思考之际,反映了作者在世俗与修道之间的内心挣扎与选择。诗中描绘了他在道教修行中的日常,而对世俗事务的忧虑则反映了当时文人面对政治动荡与个人追求的矛盾心态。
《道士造箓》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道士的修道生活,既有对自然的向往,也有对世俗的反思。开篇提到的不见东山谢紫虚,既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又暗示了现实中的孤独与无奈。诗中多次提及的“香案”、“朱砂”、“抄箓”等,都是道教修行中常见的元素,通过这些细节,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修道生活的热爱与投入。
诗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此心却恐多君事”表达了对世俗政治的忧虑,担心若过于参与世事,会影响自己的修行,体现了作者对自我修养的重视。这种内心经历的挣扎,正是许多文人所共有的心态,反映了他们在追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反思。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清新而忧郁,既表达了追求超脱的渴望,也体现了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道教文化的深邃与复杂。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修道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揭示了在面对世俗事务时的无奈与恐惧。它不仅是对道教修行的礼赞,更是对人生态度的深刻反思,表现出了对内心平静与外在纷扰之间的矛盾。
诗中提到的“东山”象征什么?
A. 理想境界
B. 现实生活
C. 社交活动
D. 自然景观
“此心却恐多君事”中的“君事”指的是什么?
A. 个人事务
B. 政治事务
C. 家庭事务
D. 朋友关系
诗中提到的“朱砂”主要用于什么?
A. 书写符咒
B. 绘画
C. 食物
D. 装饰
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道士造箓》这首诗的内涵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