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00: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00:32
曹娥庙
作者:潘牥 〔宋代〕
一川经涨夕阳波,
幼妇碑残锁绿萝。
不止但争三十里,
曹瞒元不识曹娥。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条河流在夕阳的照耀下涨起波浪,河岸边的曹娥庙旁有一块幼妇的碑刻,因年久失修,周围被绿色藤萝缠绕。这里的景象不仅是争论的焦点,甚至连曹瞒(曹操)都不曾真正了解曹娥的故事。
曹娥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女子,因其父溺水而悲痛欲绝,投江自尽,以表忠孝。曹娥庙是为纪念她而建,反映了古人对孝道的重视。诗中提到的曹瞒(曹操),虽然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但他对曹娥的故事并不熟悉,反映了对历史和文化的遗忘。
潘牥,字子孟,号元叟,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自然流畅著称,常常反映社会风貌和人生哲理。
该诗写于曹娥庙,反映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思考以及对曹娥忠孝精神的赞美,意在唤起人们对传统美德的重视。
这首诗通过对曹娥庙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思索。诗的开头“一川经涨夕阳波”,用自然景象引入,既展现了河流的动态,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夕阳波光的描绘,增添了一种凄美而忧伤的氛围。
接着“幼妇碑残锁绿萝”,描绘了曹娥的碑刻因岁月而残破,周围被藤萝缠绕的景象,象征着历史的遗忘和对忠孝精神的忽视。这个画面让人感到一种无奈与苍凉,似乎曹娥的伟大精神已经不再被人铭记。
最后两句“不止但争三十里,曹瞒元不识曹娥”,则是对历史人物的讽刺,曹操作为一个历史的巨人,竟然对曹娥的故事一无所知,反映了对历史的淡漠和对伟大精神的遗失。这种对比让人深思,历史的传承与文化的记忆是多么重要。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情感上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遗产的呼唤。
整首诗集中表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和对传统美德的追忆,表达了对忠孝精神的敬仰和对历史遗忘的忧虑。
《曹娥庙》的作者是:
a) 李白
b) 白居易
c) 潘牥
d) 杜甫
曹娥庙是为了纪念谁而建的?
a) 曹操
b) 曹娥
c) 曹冲
d) 曹贵人
以下哪句描述了河流的状态?
a) 幼妇碑残锁绿萝
b) 不止但争三十里
c) 一川经涨夕阳波
d) 曹瞒元不识曹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