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2:58:35
一水奔流叠嶂开,溪头千步响如雷。
扁舟费尽篙师力,咫尺平澜上不来。
山上风吹笙鹤声,山前人望翠云屏。
蓬莱枉觅瑶池路,不道人间有幔亭。
玉女峰前一棹歌,烟鬟雾髻动清波。
游人去后枫林夜,月满空山可奈何。
见说仙人此避秦,爱随流水一溪云。
花开花落无寻处,仿佛吹箫月夜闻。
千丈搀天翠壁高,定谁狡狯插遗樵。
神仙万里乘风去,更度槎丫个样桥。
山头有路接无尘,欲觅王孙试问津。
瞥向苍崖高处见,三三两两看游人。
巨石亭亭缺啮多,悬知千古也消磨。
人间正觅擎天柱,无奈风吹雨打何。
自有山来几许年,千奇万怪只依然。
试从精舍先生问,定在包牺八卦前。
山中有客帝王师,日日吟诗坐钓矶。
费尽烟霞供不足,几时西伯载将归?
行尽桑麻九曲天,更寻佳处可留连。
如今归棹如掤箭,不似来时上水船。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58:35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作者: 辛弃疾
一水奔流叠嶂开,溪头千步响如雷。
扁舟费尽篙师力,咫尺平澜上不来。
山上风吹笙鹤声,山前人望翠云屏。
蓬莱枉觅瑶池路,不道人间有幔亭。
玉女峰前一棹歌,烟鬟雾髻动清波。
游人去后枫林夜,月满空山可奈何。
见说仙人此避秦,爱随流水一溪云。
花开花落无寻处,仿佛吹箫月夜闻。
千丈搀天翠壁高,定谁狡狯插遗樵。
神仙万里乘风去,更度槎丫个样桥。
山头有路接无尘,欲觅王孙试问津。
瞥向苍崖高处见,三三两两看游人。
巨石亭亭缺啮多,悬知千古也消磨。
人间正觅擎天柱,无奈风吹雨打何。
自有山来几许年,千奇万怪只依然。
试从精舍先生问,定在包牺八卦前。
山中有客帝王师,日日吟诗坐钓矶。
费尽烟霞供不足,几时西伯载将归?
行尽桑麻九曲天,更寻佳处可留连。
如今归棹如掤箭,不似来时上水船。
这首诗描绘了游武夷山的美景和诗人心中的感慨。诗中提到溪水奔流,山峦叠嶂,舟行艰难,面对壮丽的自然,感受到一种无奈。山上传来的笙声,山前的人们眺望着如屏幕般的翠云,令人向往蓬莱仙境,却找不到通往瑶池的路。舟行至玉女峰,水波荡漾,游人离去后,夜幕降临,山中月色明亮。诗人思念仙人隐居的传说,与流水相伴,花开花落,似乎都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高耸的青翠山壁,似乎在问谁会在此留下痕迹。无论风雨如何,山依然存在,奇特的景观永远不变。诗人感叹山中隐士的生活,和自己追寻的理想之地。最后,他的归途犹如箭矢,已无法再回到初来的悠闲状态。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宋代著名的词人、诗人、军事家。他的词风豪放,兼具悲壮与柔情,尤以豪放派著称。辛弃疾的作品常常反映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的冲突,展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个人理想。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是辛弃疾在游览武夷山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武夷山以其奇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成为文人墨客向往之地。辛弃疾在此诗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体现了他对自由和理想生活的追求。
这首诗以游武夷山为背景,描绘了自然的壮丽与人心的孤独。开篇通过对奔流溪水与高耸山峦的描绘,展示出壮观的自然景象,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用“扁舟费尽篙师力”的句子,诗人表达了在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与无奈。诗中的“蓬莱枉觅瑶池路”则引入了追求理想境界的主题,展现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然而现实却是无奈的。随着诗句的推进,山中传来的笙声、夜晚的月色,以及游人离去后的寂静,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最后,诗人以“如今归棹如掤箭”结束,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与对未来的迷茫。全诗在优美的自然景色与深刻的人生哲理之间,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对比,令人深思。
整首诗通过对武夷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与感伤。诗人希望在自然中寻找到心灵的寄托,却又不得不面对人生的孤独与无常。
辛弃疾的《游武夷》主要描绘了什么?
诗中提到的“扁舟”象征什么?
“如今归棹如掤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