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鹧鸪天·叹息频年廪未高

《鹧鸪天·叹息频年廪未高》

时间: 2025-05-02 12:41:42

诗句

叹息频年廪未高。

新词空贺此丘遭。

遥知醉帽时时落,见说吟鞭步步摇。

乾玉唾,秃锥毛。

只今明月费招邀。

最怜乌鹊南飞句,不解风流见二乔。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41:42

原文展示

鹧鸪天·叹息频年廪未高
作者:辛弃疾

叹息频年廪未高。
新词空贺此丘遭。
遥知醉帽时时落,
见说吟鞭步步摇。
乾玉唾,秃锥毛。
只今明月费招邀。
最怜乌鹊南飞句,
不解风流见二乔。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仕途不顺的感叹,尽管多年来努力追求,仍然无法得到应有的荣华富贵。新作的词句似乎只能在山丘间空自欢庆,而对自身的失落感到无奈。遥远的地方,醉酒之人帽子时常掉落,传来吟唱的声音,似乎在形容他步伐的摇曳。如今的明月也不再召唤他,最让人怜惜的是那南飞的乌鹊,它不懂得风流的情景,无法看到二乔的美丽。


注释

  • 廪未高:指生活的经济状况仍然贫困,廪是指仓库,未高即未丰盈。
  • 新词空贺此丘遭:新写的词句空有其表,不能真正庆贺自己的遭遇。
  • 遥知醉帽:形容远处醉酒之人的情景。
  • 吟鞭步步摇:吟诗时,马的鞭子随着步伐摇动。
  • 乾玉唾:形容高洁的玉石,意指不再珍贵。
  • 秃锥毛:指光秃秃的锥子,象征失去的风采。
  • 二乔:指历史上著名的美人,王允的两个女儿,象征美丽和风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生于1140年,卒于1207年。他的词风豪放,情感丰富,常以个人经历与历史事件结合,抒发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理想。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中年时期,正值南宋国难当头,身为士人的他感受到强烈的无力感与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尽管他才华横溢,但在仕途上屡屡受挫,词中流露出对时局的无奈与自我反思。


诗歌鉴赏

《鹧鸪天·叹息频年廪未高》是一首充满感伤的词作,辛弃疾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情感的真实流露。整首词的基调是忧伤而沉重,开篇即以“叹息”二字引入,情感的基调随之确立。词中反复出现的“空贺”、“未高”等词汇,显示出他对自身命运的不满与无奈。

通过对比“新词”的空欢喜与实际的生活困境,辛弃疾将自身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展现得淋漓尽致。接着,作者以“遥知醉帽时时落”的意象描绘了一种随意与失落,似乎醉酒者的洒脱与自己的郁闷形成鲜明对比。

而“最怜乌鹊南飞句”的结尾,则是情感的升华。乌鹊南飞象征着自由与远行,而“二乔”则代表着理想中的美好与风流,辛弃疾对美与理想的追求在此达到了顶点。他既羡慕这种自由,又因无法达到而感到失落,最终形成一种复杂而深邃的情感。

整首词不仅展现了辛弃疾的个人情感,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无常,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叹息频年廪未高:感叹自己多年来未能改善生活状况。
  2. 新词空贺此丘遭:写新词却无法真正庆贺自己的遭遇,暗示对现实的无奈。
  3. 遥知醉帽时时落:远处醉酒的人,帽子时常掉落,象征着生活的随意与无拘束。
  4. 见说吟鞭步步摇:吟唱者的马鞭随着步伐摇动,表现出一种轻松的氛围。
  5. 乾玉唾,秃锥毛:比喻如今的明月与自身的失落感,意象反映出辛弃疾的孤独。
  6. 只今明月费招邀:明月不再招引自己,象征着失去的光辉与希望。
  7. 最怜乌鹊南飞句:最令人怜惜的是那南飞的乌鹊,象征着无法实现的理想。
  8. 不解风流见二乔:乌鹊不懂得风流的美好,暗含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乾玉唾”比喻生活的困苦与失落。
  • 对仗:整首词运用对仗工整,增强了词的节奏感。
  • 意象:通过乌鹊、明月等意象,传达出复杂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的主题围绕对人生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辛弃疾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与深刻的情感投入,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与纠结。


意象分析

  • 乌鹊:象征着自由与轻松,反映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明月:象征光辉与希望,然而在词中却显得遥不可及。
  • 二乔:象征着美丽与风流,代表着辛弃疾心中理想的另一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辛弃疾的“廪未高”指的是什么? A. 食物丰富
    B. 生活贫困
    C. 事业成功

  2. 词中提到的“新词空贺”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幸福
    B. 失落
    C. 愤怒

  3. “最怜乌鹊南飞句”中的“乌鹊”象征什么? A. 自由与希望
    B. 美丽的女子
    C. 绝望与悲伤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诗词对比

  • 辛弃疾 vs. 苏轼:两位词人在描写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上各有特色。辛弃疾的词多表现出强烈的个人情感与对国家的忧虑,而苏轼则更倾向于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结合,展现出一种洒脱与豁达。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集》
  • 《宋词鉴赏辞典》
  • 《唐宋词三百首》

相关查询

昔与仙游傅常傅父子游从识其幼子方总角晚归 乙丑元日口号十首 戏咏文房四友 白杜迓客一首 叙伦五言二十首 风入松(福清道中作) 挽毅斋郑观文二首 即事十绝 衡永道中二首 又闻边报四首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母字旁的字 一唱百和 秋水伊人 三思而后行 盈盈带水 全称 词史 娇笑 香字旁的字 長字旁的字 舞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一川 示字旁的字 久经风霜 足字旁的字 铺天盖地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