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29: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29:19
陋巷箪瓢困有年,
是时端木饫腥膻。
宣尼行教何形迹,
不肯分甘救子渊。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幽暗贫困的巷子里生活了许多年。此时,孔子的弟子颜回因贫困而忍受着各种艰难困苦,甚至连饮食都是腥臭之物。孔子推行的教育教化在他身上有什么形迹呢?他却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甘美食物,来解救颜回的困境。
作者介绍:
周昙,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在文学史上以其清新、简练的诗风受到后人的称赞。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朝,社会风气逐渐开放,诗人对历史和人物的反思引发了对儒家教育的思考,特别是对孔子和其弟子们的生活境遇的关注。
这首诗通过描写颜回的贫困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诗中开篇“陋巷箪瓢困有年”,直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令人心痛的画面,颜回在艰苦环境中挣扎求生,体现出一种无奈和悲哀。接着提到的“腥膻”,更是将生活的艰难推向极致,让人感受到颜回的无助与困苦。而“宣尼行教何形迹”一句,则是对孔子教育的质疑,孔子虽然深受尊敬,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帮助到他的弟子颜回,显得有些无力。最后一句“不肯分甘救子渊”,不仅反映了孔子教育的局限,也暗示了人际关系中的冷漠与自私。整首诗透出一种悲凉的情感,让人深思人性与社会的复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达了对教育者责任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人性中的冷漠与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陋巷”指代什么?
A. 华丽的街道
B. 贫困的环境
C. 繁华的市场
D. 幽静的山林
“宣尼行教何形迹”反映了什么问题?
A. 孔子的教育理念
B. 颜回的聪明才智
C. 人际关系的温暖
D. 生活的富裕
诗中提到的“腥膻”主要描述了什么?
A. 美食的诱惑
B. 生活的艰难
C. 友谊的珍贵
D. 教育的快乐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