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0:27: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0:27:35
清夜
施枢 〔宋代〕
客身随取止,一室冷如冰。
景远吟何托,情疏梦不曾。
雨粘初藓壁,风谢欲花灯。
岂是无家者,甘为有发僧。
在这冷清的夜晚,我的身影随时而止,整个房间冷得像冰一样。景色遥远,我的吟唱又能寄托于何处?情感疏远,梦境从未曾出现。雨水打湿了初生的苔藓墙壁,微风吹来,花灯似乎也失去了光彩。岂不是无家可归的人,甘愿做一个剃发为僧的人吗?
施枢,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作品多表现个人的感受与生活的孤独,常常在诗中流露出对社会的深刻思考。他的诗风清新,情感真挚,语言简练。
《清夜》产生于诗人某个孤独的夜晚,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与对孤独的感受。诗人在外漂泊,感受到身处异乡的寂寞和无助,表现出一种对归属感的渴望与思考。
《清夜》是一首表达孤独与思索的诗作,作者施枢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思考,传达了他内心的孤寂与对生活的感慨。诗的开头便以“客身随取止,一室冷如冰”引入,展现了他身处异乡的孤独感。接着,诗人通过“景远吟何托,情疏梦不曾”表达了对远方美景的向往与对内心情感的失落,暗示他在此刻的无助与迷茫。
“雨粘初藓壁,风谢欲花灯”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加深了孤独的氛围,雨水的潮湿与微风的轻拂,似乎都在映衬着诗人内心的沉重与无奈。而最后一句“岂是无家者,甘为有发僧”更是将诗人的感受推向了高潮,深刻地反映了他对归属感的渴望以及对人生选择的思考,表达了一种对命运的接受与无奈。
整首诗虽然短小,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情感,展现了施枢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内心的真实感受。
整首诗歌围绕着孤独与归属感展开,表现了诗人在旅途中对家与情感的思索,对人生的无奈与接受,揭示了人对于归属与认同的深切渴望。
诗中的“客身随取止”指的是什么?
A. 旅客的居住环境
B. 诗人随意停留的状态
C. 诗人的生活背景
答案:B
“雨粘初藓壁”中的“初藓”是指什么?
A. 旧墙壁
B. 新生的苔藓
C. 破旧的灯具
答案:B
诗中表达了哪种情感?
A. 欢愉
B. 孤独与失落
C. 愤怒
答案:B
施枢的《清夜》与王维的《鸟鸣涧》均表现了孤独与对自然的感悟,但施枢的诗更侧重于内心的孤独感,而王维则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温情与和谐美。两首诗在意象运用上各有特色,反映出诗人不同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