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0:17: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0:17:01
访矿坑老僧
作者: 梅尧臣〔宋代〕
山深无外事,日夕爱潺湲。
趺坐树间石,力耕溪上田。
解言南国事,能咏碧云篇。
瘼贳远公酒,余非陶令贤。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在深山矿坑中的老僧,诗人前去拜访他。在这片远离尘嚣的山中,没有外界的纷扰,老僧日复一日地享受着潺潺流水的声音。他坐在树间的石头上,认真耕作溪边的田地。老僧与诗人谈论南国的事情,吟咏云彩的诗篇。他虽醉心于诗酒,却不以陶渊明的贤德自居。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号白石,宋代著名诗人,擅长五言诗和七言诗,风格清新自然。梅尧臣的诗歌常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带有浓厚的隐逸情怀。
《访矿坑老僧》是梅尧臣在隐居生活中所作,反映了他追求清净、与世无争的生活理念。受当时社会动荡影响,诗人向往简单而宁静的田园生活,寄情于自然,展现了对于隐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逃避。
这首诗通过描绘老僧的隐居生活,展现了作者对宁静安详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山深无外事”,让人感受到一种深邃的宁静和隔绝尘世的气息,仿佛进入了一个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接着通过“日夕爱潺湲”,描绘了老僧日常生活中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景,潺潺的流水声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带来无限的宁静与愉悦。
“趺坐树间石,力耕溪上田”则体现了老僧的生活态度,既有静坐的冥思,又有勤劳的耕作,展现出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这种对田园生活的描述,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后两句“解言南国事,能咏碧云篇”则引导出老僧的才智与见识,他不仅关心南方的时事,还能吟咏美丽的诗篇,显示出他虽隐居但不失文化修养的形象。最后一句“瘼贳远公酒,余非陶令贤”则表达了老僧对自己身份的谦卑,不愿自比陶渊明,彰显了老僧的真实与自知之明。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使读者不禁向往那种简单而真实的隐居生活。
本诗以简练的语言和自然的意象,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比如“趺坐”和“力耕”形成了静与动的对比,表现出老僧的生活方式。诗中还有比喻,如“碧云篇”象征着美好的诗歌和文化。
整首诗表达了隐士生活的理想,体现了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示了老僧的智慧和谦逊。诗人通过老僧的形象,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反映出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逃避。
这些意象结合在一起,构筑了一个理想的隐居生活场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反思。
选择题:诗中老僧坐在哪里?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老僧爱听____的声音。
判断题:老僧自比陶渊明。(对/错)
通过这些作品的对比,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反映出不同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