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腊月二十二夜漏下数刻小饮径醉坐小合睡傍无

《腊月二十二夜漏下数刻小饮径醉坐小合睡傍无》

时间: 2025-05-10 07:38:08

诗句

室中文殊已去,户外子舆不来。

蒙补陀衲足矣,扶灵寿杖彼哉。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38:08

原文展示:

室中文殊已去,户外子舆不来。蒙补陀衲足矣,扶灵寿杖彼哉。

白话文翻译:

室内的文殊菩萨已经离去,户外的子舆(指佛教徒)又没有来。只要有蒙补陀衲(即法衣)就足够了,扶着灵寿的拐杖,坐在这里又何妨呢?

注释:

  • 文殊:指文殊菩萨,佛教中智慧的象征,常被信徒崇拜。
  • 子舆:这里指佛教徒,尤其是修行者。
  • 蒙补陀衲:指佛教僧人的法衣,象征着修行者的身份与信仰。
  • 灵寿杖:象征长寿、修行和智慧的拐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友直,号惭愧山人,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工于诗词,尤其以豪放著称,作品中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腊月,正值寒冬,诗人独自一人在室内,内心的孤独与对信仰的思考交织在一起,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与个人修行的矛盾。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出诗人对佛教信仰的坚守与内心的孤独感。开头两句描绘了一个孤寂的场景,文殊菩萨的离去象征着智慧与引导的缺失,而户外佛教徒的缺席则暗示了信仰的孤独与乏力。后两句则转向内心的自我安慰,尽管外界的孤独感令人失落,但只要拥有法衣与灵寿杖,便能在信仰中找到寄托与安慰。这种心态的转变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豁达与从容,尽管身处孤独,但仍能在信仰中找到力量与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室中文殊已去:表达了内心的失落与孤独,文殊菩萨的离去象征着智慧的缺失。
  • 户外子舆不来:进一步强化了孤独感,外界的信徒未出现,让人感到更加孤单。
  • 蒙补陀衲足矣:尽管孤独,但诗人依然认为信仰的象征(法衣)是足够的,表现出对信仰的坚定。
  • 扶灵寿杖彼哉:意指依靠信仰的支持,诗人最终在孤独中找到了一种超然的安宁。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文殊”和“子舆”形成对比,强调孤独感。
  • 象征:法衣、灵寿杖象征信仰与智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孤独的场景描绘与信仰的坚守,表达了诗人在社会动荡中对内心宁静和信仰归属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文殊菩萨:象征智慧和启迪。
  • 法衣:象征修行者的身份与信仰。
  • 灵寿杖:象征生命的延续与智慧的支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文殊菩萨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智慧
    C. 权力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子舆”指的是? A. 文人
    B. 佛教徒
    C. 商人
    答案:B

  3. 诗人在面对孤独时采取了什么态度? A. 悲伤
    B. 坦然
    C. 愤怒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探讨孤独与思乡之情。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表现孤独与对往事的追忆。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克庄的孤独与李白的豪放,前者反映了对信仰的依赖,后者则展现了对自由的向往,两者在表达的情感上有着不同的侧重。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次韵竹溪中书重修县橘二首 病中九首 杂咏一百首 其二十七 荀彧 喜雨二首柬张使君 杂咏六言八首 其三 悼阿驹七首 答妇兄林公遇四首 三和 杂咏一百首·东海王彊 辞桂帅辟书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吹角连营 鬯字旁的字 学前期 青精君 生字旁的字 母字旁的字 愎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渎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冰肌雪肠 哕心沥血 原宥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饮徒 乙字旁的字 筹昏 貝字旁的字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天旋地转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