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自讽

《自讽》

时间: 2025-07-27 08:31:52

诗句

鹿鸣筵上强称贤,一送离家十四年。

同隐海山烧药伴,不求丹桂却登仙。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08:31:52

诗词名称: 自讽

作者: 张蠙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鹿鸣筵上强称贤,一送离家十四年。同隐海山烧药伴,不求丹桂却登仙。

白话文翻译:

在鹿鸣的宴会上,我强作高人自荐,离家已经十四年。与友人同隐于海山,煮药为伴,不求求得丹桂,只想踏上仙途。

注释:

  • 鹿鸣筵:指一种宴席,鹿鸣象征和谐与雅致的聚会。
  • 称贤:自我推崇为贤人。
  • 一送离家十四年:暗示诗人长时间未归,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
  • 隐海山:隐居在海山之间,表示淡泊名利的生活。
  • 烧药伴:指与友人一起煮药,体现隐士的生活。
  • 丹桂:指桂树,象征功名和地位,诗人不追求这些,而是向往超脱。

典故解析:

  • 鹿鸣:出自《诗经》,象征和谐的社交环境。
  • 丹桂:常用来比喻名利或成就,诗人此处表达淡泊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蠙,唐代诗人,性情洒脱,作品多反映隐士生活和对名利的漠视。 创作背景:在社会动荡、浮华的环境中,诗人选择隐居,表达人生的感慨与对名利的拒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鹿鸣筵”为起点,展现了诗人面对宴会的自我调侃与内心的孤独感。诗人虽在社交场合中自称贤人,但心知自己已远离故土十四年,内心的失落和对家乡的思念交织在一起。第二联“同隐海山烧药伴”则将诗人的隐居生活描绘得细致入微,烧药的场景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心态。最后一句“不求丹桂却登仙”,更是对名利的无所谓态度,显示出对仙道的向往和对现实的超脱。整首诗在言辞间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我的反省,展现了唐代文人特有的情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鹿鸣筵上强称贤”:在宴席上自我标榜,表现出对外界评价的无奈。
    2. “一送离家十四年”:时间的流逝加重了对故乡的思念。
    3. “同隐海山烧药伴”:隐居生活的宁静与自得。
    4. “不求丹桂却登仙”:对名利的拒绝,转向追求精神的自由。
  • 修辞手法

    • 对仗:上下句的结构对称,增强韵律感。
    • 比喻:将人生隐喻为仙途,表现对理想的追求。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名利的超脱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反映出唐代文人对自我价值的思考。

意象分析:

  • 鹿鸣:象征和谐社交,暗含对名利的讽刺。
  • 海山:隐喻宁静的隐居生活。
  • 丹桂:象征世俗的名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自称“贤”是在什么场合?
    A. 鹿鸣筵
    B. 家乡
    C. 书房
    D. 市集

  2. 诗人离家多少年?
    A. 十年
    B. 十二年
    C. 十四年
    D. 十六年

  3. 诗人隐居的伴侣是什么?
    A. 诗书
    B. 烧药
    C. 酒
    D. 朋友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隐逸生活,蕴含哲理。
  • 李白《将进酒》:表达对人生的豪情与对名利的态度。

诗词对比

  • 张蠙《自讽》与王维《鹿柴》:
    • 张蠙更强调对名利的拒绝,王维则更注重自然与人和谐的关系。
    • 两者都体现了唐代隐士的生活态度,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欣赏》
  • 《唐代文学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雨中闻雁 观兰亭修禊图 忆江南 忆江南 至顺四年四月九日同王叔能柳道传胡古愚游天平山次古愚韵 自天平游灵岩次胡古愚韵 自灵岩登天平山次柳道传韵 题赵荣禄水村图 题所南老子推篷竹图 题赵子固四香画卷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比字旁的字 骤风暴雨 鸿爪雪泥 阻兵安忍 长枕大被 飠字旁的字 隔宿 吃衣饭 衣字旁的字 巾字旁的字 好事多悭 用字旁的字 遗册 言信行果 回文织锦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